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是以推动“进口替代”的工业化为起点,进入“二元经济”发展的①。在这个转型增长的最初阶段,一方面,必须依赖传统的、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产品出口,来获取国外机器设备;另一方面,受到保护、市场有限、且倾向于使用资本的进口替代工业,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②。当国内市场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达到饱和,或者初级产品的出口能力达到极限,并使经济遭遇外汇短缺时,就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出口替代点。此时,劳动力过剩的小国,会较快的由农产品的出口,转向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
在劳动密集的出口替代阶段,过剩劳动力可以不断为出口部门所吸纳。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逆转点”和“商业化点”。其中,逆转点标志着农业劳动力的绝对下降。或者说,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压力;商业化点则标志着劳动力剩余状态的结束。当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完全由市场力量来决定时,一方面,外向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够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它需要依靠技术和资本品的结合;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朝着有利于劳动力的方向发展,储蓄倾向减少的同时消费需求增加。工业部门的目标,也转向了满足国内市场上持续增长的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
开放型二元经济经历的最后一个转折点是转型点。它实际上标志着在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之前(包括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土地短缺的国家在农业发展上能够取得的全部成就。这段农业发展的经历包括了: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生产率提高;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上(非农业部门扩张所引起的)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农业人口的锐减,使得依靠生产技术的继续改良,也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对这些国家的转型增长来说,上述的整个进程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从农业出口向农业进口的转变何时发生,以及它是在怎样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发生的,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在实现平衡的转型式增长的过程中,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潜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是非常关键的。如若不然,就会导致全部发展努力的失败——这的确是当代许多欠发达国家身处的现实,或者是陷入了对外资的过分依赖。(Fei和Ranis,1997年)
拉尼斯和费景汉所持的这种态度,来自于他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农业和农村的充分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国内经济联系的增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落后国家于此取得的进步,既取决于它所继承的殖民时代的遗产(比较图3-5(a)和图3-5(b)),也取决于后殖民时期的工业发展是否保持了与农业和农村的联系,尤其是它是否促进了与农业生产形成互动关系的农村非农业活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