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排的可口可乐瓶子,成排的坎贝尔汤罐头,成排的钞票,成排的嘴唇,成排的明星面孔……这些被规则排列的图像是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招牌性作品。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沃霍尔在1963年接受《艺术新闻》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提起机器,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冰冷、轰鸣、重复、没有生命、不带丝毫感情……机器是不停地重复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被创造物,它只制造,本身并无创造性。
在此之前,没有哪个艺术家愿意将自己和自己的艺术与机器扯在一起,因为艺术历来是高高在上的,它精致、高贵,是要让人仰着头去看的。个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尤其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艺术家都将个性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而沃霍尔,他却毫无顾忌地声称要将自己变为机器,他就是要在作品中剥离艺术的个性,用通俗的广告手法,将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一切,一视同仁地复制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位由商业广告起步的艺术家,对于所处的消费社会的大众趣味了如指掌,对于商业包装文化更是驾熟就轻,因此,他不仅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美术品,而且还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大牌明星。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出生于美国匹兹堡一个捷克移民家庭,体弱多病的童年形成了他敏感、脆弱、容易受伤的性格,当别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时,他总是喜欢独自待在家里涂涂画画。儿时的沃霍尔即已表现出绘画方面的天赋,他9岁开始参加卡内基博物馆开设的每周六上午的免费美术课程,6年的时间,他不但学到了一定的创作技巧,还从博物馆的展览中接触到不同的艺术潮流和艺术运动。1945年,高中毕业的沃霍尔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在学校,他以具有个人风格的装束及另类的作品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他曾将一幅题为《女人给了我脸,但我戳我的鼻子》的绘画作品送交匹兹堡1949年3月的美术家协会展,引发了评委间的激烈争论,其结果是作品被退回。然而沃霍尔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似乎对自己的艺术充满信心。这时的沃霍尔已开始出售他的作品,并且已表现出商业上的精明。
……
展开
——波伊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