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深圳就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工业区建立并开工,使深圳像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新城市。
随着特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深圳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需要女工。在1985年前,深圳每年要增加4万名打工妹。1988年,深圳在册外来工80多万人,其中女工160多万;1990年,深圳特区外的宝安县在册工厂外来工36万人,其中女工31万人。每一个来深圳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当年蛇口的一份统计材料说,蛇口的失业率为零。
就在深圳迎来外资新高潮的时候,一批批农村女孩,也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将她们从全国各地聚拢到深圳这片神奇而陌生的土地。
1987年,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属于典型的山区。井冈山的人口并不算太多,但是当时的劳动局的干部还是日夜为没有工作的青年人发愁。
1987年,深圳的龙岗镇利用土地厂房资源与外来资本共同成立了不少合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井冈山的宁冈县委找到了当时的宝安县委:“我们一个县就有两万年轻人没有工作干,老区穷,整天打架闹事。龙岗现在发展这样好,要是能给我们解决几千个人就业,那就帮了我们大忙了。”
一个有需求,一个有供应,多好的事。很快,龙岗镇的干部就跑到井冈山去招人。不过,他们只招女工,这让这些偏远山区的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只要女的?为什么?莫非是送到香港的妓院里去?,,还算“喝过点墨水”的乡村文化人出来说:“知道吗?那地方与香港只隔着一条河,特务卷起裤管就可以过来。”
有胆儿大的女孩还是想试试:“不会吧?那里不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吗?再说我们政府不也派人去吗?”
陈秉安在《来自女儿国的报告》里记录了这些井冈山女孩的“长征”:
1987年7月,258名井冈山女孩,乘坐7辆大客车,浩浩荡荡从井冈山到达龙岗。当年的龙岗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总经理刘其昌像迎接贵客一样迎接她们,在酒店里包下了十几桌,请这些打工妹和领队的干部一起打一顿“牙祭”。刘其昌还要求当天晚上所有的旅馆全部开放,免费招待这些井冈山来的山妹子。
第二天,送她们来的宁冈县委干部要回去了。汽车刚刚发动,一个女孩尖叫起来:“我要回去!”很快,更多的女孩喊起来:“我也要回去!”“我也要!”
宁冈县委的干部显得很尴尬,刘其昌却显得若无其事。他到那些女孩的家乡去看过,井冈山是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但是老乡们仍然在靠红薯和南瓜过13子。他不相信这些东西能抵挡住龙岗新生活的吸引力。
上车的接近一半,一百多人真的坐着她们来时坐过的客车回去了。刘其昌只能叉着手在路边叹气。他终于明白从井冈山的山沟沟到现代化的都市,距离并不仅仅只有他们刚跋涉过的这六百多公里路。
很快,回去的那些人,开始添油加醋地把她们的“深圳印象”在乡村里传播。“干活只能坐着不动,屁股都会生疮!”“吃了一天的饭,一顿都没有放过辣椒!”“那些人讲话听不懂,总像冲着人喷口水!”“现在很客气,可是听说两年后就要卖到香港去!”
那些没有回家的打工妹的父母着急了,他们又跋山涉水赶到龙岗,要把孩子接回家。
刘其昌只能让他们亲眼看看。
陈小菊是宁冈茨坪一位老红军的孙女,她在来深圳前是乡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员,但是最后她选择来深圳看看。当别的女孩不安地哭着离开时,她倒很镇定,“怎么回事都不清楚,我是不会回去的。”很快,她被提拔做管理人员,安排几百名女工的生产任务。
陈小菊领着那些不安的老乡在工厂里参观,告诉他们,这些是河南来的,这些是湖南来的,这些是四川来的,这些……是江西的。她告诉这些老乡,这里很规范,老板是香港人但管理人员还是内地的。每个月除了生活费,每个人还能挣几百块钱。她还领着老乡去了深圳的大街上,看房子,马路,外国人,时尚的服装……
最后,他们安心回去了。但是别的地方这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