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卑诗省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主持、编辑。
★ 基督教神学资深专家许志伟主编。
★ 收录文章为近期国内基督教研究前沿作品,反映基督教思想研究新成果。
★ 作者队伍学术扎实,构成丰富,既有青年学人,也有资深学者。反映当下海内外华人学者基督教研究活力。
《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17辑)》旨在推动海内外华人学者对基督教哲学的研究,加强国内外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本辑为第十七辑,由“系统/历史神学”、“神学与哲学”、“《圣经》神学”、“基督教与文学”、“教会研究”、“书评”六个部分组成,辑录文章21篇,从经典辨析、人物研究、文本分析、社会考察、著作评述等方面,收录了汉语学界相关研究者的近期作品。
“系统/历史神学”的6篇文章,从基督教思想内部,深入探讨了贯穿古今的基督教教义命题。如其中两篇文章,从经典文本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出发,分别探讨了奥古斯丁的教会观念以及上帝前知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看似矛盾实则蕴涵新义的命题。而“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的人性受造”则与“‘道—成为—人’基督论——兼回应《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相呼应,是两位作者相互间的商榷与对话。
“神学与哲学”分别从荷尔德林、胡塞尔、郭尔凯郭尔、鲍恩的观念入手,扩展开来,讨论了基督教神学与哲学交叉地带中的现代性问题、真理问题、人格及人性问题。
“《圣经》神学”则进入《圣经》本文内部,分别讨论了十分有趣的问题:内婚制、性别观,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经典文本在这两个问题上传递出来的信息,尤其是它们的历史意义。
“基督教与文学”一篇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一篇探讨了美国南方作家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种族立场,一篇以中西经典文本比较为方法,分析了启明星在中西方的不同含义。
“教会研究”中的两篇将目光投向云南,研究了云南基督教的现状,一篇则将温州教会作为研究主题,记述了温州教会的早期历史。
最后的三篇书评,仍然是对近期基督教思想研究成果的评述。
永久和平的共同体
——论《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第19卷的教会观念
石敏敏
摘要古代思想家们讨论德性实则以共同体为目标,好的共同体必是一个永久和平的共同体。然而古代思想家们却也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建构优良的制度,似乎都无法避免共同体的冲突,冲突似乎反倒成了共同体的本性。奥古斯丁从地上之城(共同体)必然冲突的现实出发,审视地上之城冲突的有神论前提,指出地上之城的冲突已经包含在诸神的观念之中。由此,奥古斯丁指出,基督教的上帝观念为共同体的永久和平提供了真正的也是惟一的基础,而教会则是永久和平的上帝之城在此世之德性的象征。
古典思想有关德性的探讨,都是以共同体为相关的首要主题,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伊壁鸠鲁、斯多亚学派还是奥古斯丁,概莫能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公正为德性之核,是因为公正最关乎城邦共同体的福祉;西塞罗亦步柏拉图思想之后尘,称“所有高尚的人都喜欢公正和法本身”,因为它使得理想政体(共和政体)得以持续;伊壁鸠鲁崇尚契约民主,认为经过协商的公正是优良制度的保证;斯多亚主义者塞涅卡视愤怒为德性的最大危害,因为它会造成共同体的破坏。无论崇尚公正这样的德性,还是对愤怒这样的激情深表警惕,古典思想家讨论德性时无疑都与共同体紧密相关,按照共同体的需求诠释他们所谓的德性,因此古典思想的伦理观念总是带有政治的形式。而共同体之所以被作为德性的主题,又与人的社群特性相关。亚里士多德曾谓人与神的最大区分在于人的不自足,惟有神才自足。自足的神无需外求,也不用内求,因为自足的神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虽然说过人身上也有神一样的自足性,即沉思,因为沉思生活的人以自身为对象,是在自身中实现生活,然而沉思的人仍然需要外部的供给、外部的善例,如健康和财富等对沉思的生活仍是必要的。由于人实际上不自足,就需要优良的制度来保证不自足的部分得到持续供给。优良的制度保证共同体的优良生活,而共同体美好的生活起源于共同体的和平。由着这个德性的话题,就引出政治学的主题——幸福。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不是品性,而是政治学的主题,因为政治学指向的目的是幸福,不存在无关乎幸福的政治,也不存在无关乎共同体的德性。
奥古斯丁延续了古代哲学德性、共同体和幸福的主题,然而他是从和平的角度阐释了三者的关系。和平成为奥古斯丁描述“天上之城”及其幸福的主要观念。和平与人的幸福追求至为相关。举凡追求幸福的人,都会避免人自身造成的不自足,因为不自足的人经常会向外寻求,而与其他不自足的人冲突。由于人的不自足,向外寻求必然造成冲突。不自足造成的冲突既会是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还会是自我内部的冲突,自我冲突的人是自我与他者冲突的原因,而冲突之中的人是悲惨的。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主义,他们都努力设制所谓的优良制度,避免他者与自我的冲突。然而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西塞罗,他们也都不幸地注意到“地上之城”冲突的不可避免,正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析的,由君主制向着僭主制、由贵族制向着寡头制、由共和制向着平民制的变化似乎不可避免,君主制和贵族制被看成是和平的共同体,而僭主制和寡头制则是冲突的共同体。古代哲学家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冲突似乎是地上之城的必然,这与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相冲突。哲学家们惟一能够努力的是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尽量避免冲突的可能,然而由于他们也注意到任何现实的或者理想的制度都不足以避免不冲突,由现实政治通往永久和平的共同体就成为泡影。既然从柏拉图到斯多亚主义这近千年的和平共同体的理想都是幻影,那么就有必要重思和平共同体的基础。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第19卷把“和平”视为德性的首要主题。奥古斯丁通过追溯和平的可能性和基础,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静止存在论之外,在古代思想的单纯性存在的存在论之外,用作为共同体的本体或者说共同体本体,阐释永久和平的真正可能性。奥古斯丁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希腊的存在论,反倒常给其许多赞美,然而第19卷毫无疑问仍然批评了希腊存在观念的单一论。作为共同体的上帝与作为单纯思辨的存在根本有别,由此奥古斯丁把政治学或者说共同体建基于基督教神学之中。第19卷充分阐释了一个社会性的或者说社群性的上帝,一个共同体的本体,而以这种共同体的本体为形象的上帝的教会是永久和平的盼望。奥古斯丁不否认在世的教会会受地上之城的影响,教会也承认自己是罪人和圣人的混合体,仍然会存在冲突,然而由于教会建立在全然和平的上帝共同体之上,教会共同体的冲突会在至高上帝的经世活动之中维持联合的和平。以此为依据,第19卷展开了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的历史图景。
……
系统/历史神学
永久和平的共同体——论《上帝之城》第19卷的教会观念(石敏敏)
奥古斯丁论上帝的前知与人的自由意志——以《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第5卷第9-10章为例(何叶)
托马斯论上帝知识的源泉和意义——《神学大全》第1卷第12题之知识论解读(车桂)
“道—成为—人”基督论——兼回应《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侯军)
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曾劭恺)
巴尔塔萨“基督论”探析(刘阿斯)
神学与哲学
现代性法则的危机:荷尔德林与当代的回应(葛体标)
延异的“弥赛亚”——从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谈起(芮欣)
鲍恩的人格主义对于赵紫宸的人格论的影响(钱宁)
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对克尔凯郭尔人性观的继承与发展(张诏阳)
《圣经》神学
内婚制与团体重建——基于《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的研究(魏明德)
试论《哥林多前书》中的性别观(王梓)
基督教与文学
我的研究心路:“《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马利安·高利克)
于宗教信仰中寻求答案——析奥康纳种族观(潘静文)
堕落之星与太白金星——解读《以赛亚书》14:12-15与《西游记》中的金星形象(徐雪梅)
教会研究
云南省基督教传播特点及分析(唐晓峰)
滇北禄劝地区农村教会现状初探——以法乌教会为个案(申晓虎)
温州教会的形成(芮拉结)
书评
《约翰福音》之希腊面向——《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之评介(汪力)
神学范式与基督教思想史的建构——读《上帝死了,神学何为?——20世纪基督教神学基本问题》(秦烨)
愤怒散去——评《从弑兄到宽恕》(柳孟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