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儿子说“想要从事帮助那些痛苦的人的职业”,女儿也开始讲述自己的梦想,甚至举出了具体的职业名称,说是“想要做医生”。
只要将来想要做某件事的热情不断高涨,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涌现。他儿子的成绩在低年级的时候本来位于中游,后来考上了海城中学。他女儿也为了将来考医学院而考进了女子学院中学。就这样,兄妹俩并肩进入了东京屈指可数的名牌中学。
我现在也会对我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谈起很多情况,从“大众传媒就是如此这般”、“制作人和播音员是这样的职业”,到日本国会发生的事情,以及朝鲜问题等。
不管孩子能理解多少,只希望她能因此而产生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且开始关注世界的变化。
甚至可以把自己在公司吃过的苦头,包括在成年人的公司里同样存在欺负人的现象等等都告诉孩子,有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商量“应该怎么办”,这样一来,家庭成员之间就会联系得更加紧密。孩子也会从中逐渐获得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主张“不把工作带进家庭”,我也一样,回家之后就不愿意再写节目的脚本,或者跟参加节目的人打电话商量事情了,因此我会尽量在外面完成工作。
但另一方面,我却会有意识地把工作的情况带进家庭。这是因为,通过把自己今天在公司发生的事情或见闻等消息告诉孩子,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并且让孩子产生坚实的职业观。
在孩子考上名牌中学的家庭中,有一位在制药公司上班的父亲,他从儿子和女儿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起,一有机会就会在饭桌或饭馆里谈到制药行业的情况和医疗第一线的故事。
“这种药物得到国家的认可,就会有这么多的人受益。”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医生。”
如此这般,一一对孩子进行仔细的说明。这不是为了考中学这样一个短期目标,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
餐桌上父子间的对话多起来了之后,有一句话很容易出现,那就是“加油”。
“今天考了理科,我在班上考了第七名。”
“什么,第七名?那你好好加油,下次争取考第一!”
“明天就要确定运动会的接力跑选手了。”
“是吗,那你要加油了,争取能被选上!”
我们总是忍不住把这句“加油”挂在嘴上。但是一口一个“加油”,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加重孩子的负担,少用才是聪明的做法。
父母学历越高的家庭,越是有多用“加油”的倾向。
总想着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就会情不自禁地责骂或激励孩子。
这简直就是在逼孩子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比母亲更可怕,一句“作业做完了吗”或者“快去学习”,孩子就会慌慌张张打开书包,或者低头去做习题集。但是,在家长的强制之下勉强进行的学习,只会让孩子逐渐厌恶学习。学习虽然需要一定的强制性,但完全依靠强制的话是不能持久的。
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挑战是快乐的,学习是有趣的,是不会吃亏的。
“理科考了第七名?还真不错呢。那么下次你想当第几?”
“明天就要确定接力跑的选手了?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赢他?。
这样的谈话,会使孩子兴奋起来。
“会说英语的话,可以交到全世界的朋友呢。”
“算术就跟游戏一样。全部都算对的话,会感到很爽。”
就像这样,对于那些完全不愿意学习的孩子,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产生“学习=有趣”的印象。
即使是在考试或比赛当天,也不要说“加油”,一句“轻松去做”或“放手去做”.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想要给孩子打气的话,“给我拿个第一回来”更能鼓劲。
作为父亲的你,在职场中感到最开心的,是在什么时候?
一定是在业绩提升得到上司的表扬,或者受到客户、顾客等外部人员感谢的时候,不是吗?
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最高兴的,是得到父母认可的时候。“真棒”、“真厉害”、“干得不错”等表扬,会让孩子的心最为强烈地跳动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