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在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诱发学习动机”很重要。有了动机,学得再多也不会厌倦。
在三种情况下更易诱发动机:
做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
知道为什么必须要去做的时候;
做有意思(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
与其在差科上纠结,浪费时间,不如先选择从成绩好的科目入手,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学习中的“选择”与“集中”。
01只关心自己喜欢的东西
马上就要上小学一年级的民锡特别喜欢跳舞,但经常会在跳舞的时候被妈妈吼一句:“作文写完了吗?”这会让民锡跳舞的兴致顿时全无。因为他讨厌写作,作文作业经常会拖到最后,还很难完成。而且他在作文课上也经常开小差。这让妈妈感到非常头疼。
① 偏科的孩子
民锡感兴趣的科目是数学和科学,讨厌语文和社会。根据喜好,所有的科目被严格地划分成两类。喜欢的,他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不喜欢的,则会走神、开小差。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但我们不能说这些孩子“注意力好”。所谓的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持续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因此,对于那些喜欢积木,能一次玩两三个小时的孩子,我们不能说他们注意力集中;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数学,但他能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练习题,我们则可以说他有着良好的注意力。
那么,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注意力缺乏”。这样的孩子经常会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充耳不闻;或者在做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其他新事物的干扰,注意力就会快速转移到新的刺激物上;学习的时候不按学习计划进行,而是随兴所至。其次,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会有“多动性”和“冲动性”行为。“多动性”具体表现为:上课坐不住,手脚乱动,小动作多。而“冲动性”行为主要有:打断别人说话,随意插嘴或者变化无常。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以上行为,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是注意力缺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孩子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民锡为例,他的写作能力不强,那就要先帮助他提高写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那就有必要先培养他的自控能力。
关于注意力的名言
注意力是在自信与渴望中诞生的。——Arnold Palmer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好的注意力等同于聪明的大脑。——朴敬哲
如果注意力集中,需要6个小时的工作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相反30分钟的工作则可能需要6个小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② 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自我约束
有些孩子,如果让他们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的话,他们就会烦躁、生气,甚至哭闹。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们自控能力不强。自控能力与注意力有很强的关联。即使是不喜欢的事情,也能集中精力完成它,这种能力才是注意力。而如果自控能力不强的话,是很难完成这个过程的。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要从“辨别是非”开始,让他们分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孩子对是非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换句话说,“可以、不可以”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秩序,自控能力才能形成。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如果发火就容易失去理智,会哭闹,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民锡就属于这样的孩子。马上上一年级的他正处在最活跃的“具体运算阶段”,他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所以,在孩子形成这种认知的初期,开始自控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在进行自控能力训练时,可以使用出示“红牌”的方法。
比如,孩子生气后欲有不当行为时,可以向他出示一张红牌。出示红牌前应该向孩子说明:“妈妈给你这张红牌是因为你想做不应该做的事,所以如果妈妈给你红牌的话,你就要好好地想一想了。”当孩子适应了这种“红牌规则”后,就会及时打消“不轨”的念头,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除了红牌以外,“深呼吸”也是练习自控能力不错的方法。在火气或哭闹即将爆发之际,心中默数“一,二,三”,配合节奏进行深呼吸。家长将这种方法教给孩子,可以让孩子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效果的话,就要使用“强制暂停”的方法。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现在情绪太激动,马上去椅子上坐十分钟,十分钟后咱们再谈。”
在训练孩子提高自控能力的过程中,家长也要跟孩子一起努力。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后,家长一定要给予称赞。称赞可以强化孩子对这种行为的正面认知,从而继续执行这种行为。在训练中,父母一定要保持心态平静。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的哭闹、发火而变得不安、焦躁的话,是无法完成平定孩子情绪的训练的。除此以外,家长还需要具有客观、坚决的态度。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进而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阶段,指7~12岁的年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前面阶段中所没有的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开始关心他人的感情及想法。
③ 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
展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如今,快乐的学习却成为学生与家长们的巨大的负担。家长应该体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快乐:孩子一次张口说话,一次独自吃饭,一次学会认字,一次独立看书。学习很奇妙,充满神奇与快乐。家长们往往会言之凿凿地把这些理论讲与他人听,可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当听说有人在学英语时,便着急去打听补习班的情况;当听说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较低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乱了手脚;当看到报纸上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马上买来书籍让孩子阅读。家长们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找来专家推荐的书籍让孩子阅读、写读后感,或将孩子送去补习班提高其论述能力。但是,家长们所做的这些正在一点点地扼杀孩子们读书的乐趣。
一百个孩子就会有一百种苦恼。家长喊着已经尽了全力,但孩子却被越推越远。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好呢?如果回头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初衷,就会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学习的真正理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可以分为两种:过程的幸福和结果的幸福。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正是由于选择的幸福不同而造成的。
因此,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想拥有“幸福的学习”,那家长首先应该理解并接受:“我的孩子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并不是贬义的说法。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不一样,成长过程也不尽相同。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因为孩子的能力、秉性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在决定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量和难易度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与特点。有的孩子文思敏捷、妙笔生花;有的则长于计算。家长不要盲目地效仿他人,应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开启“幸福学习”的大门。注意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适当缩短学习时间;数学不好的孩子要从基础重新学起。
家长要通过积极的称赞与激励让孩子感觉到:学习并不只是一件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在孩子迷茫的时候,要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孩子疲惫的时候,要激励他勇往直前;对于孩子不好的习惯要舍得投入时间,慢慢予以纠正。只要能够做到正确把握现在,积极规划未来,所有的孩子都会取得进步。你会发现:孩子变聪明了,也能够集中注意力了;语、数、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坏习惯改正了;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变成了“读书王”;而厌学的孩子成了“学习小专家”。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指导学习。同时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也会直接受到家长的影响。只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关怀,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孩子就会拥有幸福的学习。最后重申一次,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进行高质量的学习,而是要让孩子做最少的,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闽成源研究所所长闽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