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5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必有1位犹太人,美国亿万富豪中每5人必有1位是犹太人,犹太民族为何盛产天才?爱因斯坦、马克思、毕加索、弗洛伊德、洛克菲勒等卓越人才是如何炼成?这一切都归功于犹太教育。
台湾畅销书,大陆首次引进。《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由在以色列生活、工作、育有三个孩子的华裔妈妈、犹太爸爸亲身分享。《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作者吴维宁为台湾大学硕士,曾在“台湾教育部”任职,曾担任过高中老师并在以色列任幼教老师,具有专业的教育背景,并同时为亲子专栏作家。《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一书中,作者分享了亲身感受到的犹太人的育儿细节和教育方法,如如何教会小孩面对外部冲突,如何让性格激烈的小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不使用家长权威却达到教育的目的等,进而分享了犹太人的教育共识:不催促孩子成长,不急于求成,“孩子你慢慢来”。
除了分享犹太教育理念,《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还分享了“如何喂母奶”“如何让宝宝一觉睡到天亮”“如何戒尿布”等技巧,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育儿宝典。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让孩子去亲吻《圣经》上的蜂蜜。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孩子们会被告知: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正是这种家庭教育,使犹太人无论流落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如鱼得水地开创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而犹太教育远不只教孩子文化知识那么简单,被世人所惊叹的犹太人赚钱理财的方式更是教育的细枝末节。那么犹太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一书的作者吴维宁从生活细节出发与您分享犹太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差异,以及犹太教育的独特理念:即犹太人认为思辨能力最为重要,他们相信孩子越了解自己,在将来越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在社会上的位置,进而发展自己的潜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成就自我。父母的责任不在于包办、命令,而在于鼓励孩子多面对冲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如同一次旅行,大人心中想的是食物、时间,而小孩在意的却是那些长得像蛤蜊的贝壳。若不让自己慢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又如何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不打小孩,不求快。孩子,你慢慢来。
公主的月亮——有谁比小孩更了解自己?
长女小雅上了幼儿园中班后,喜欢上《公主的月亮》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一个生病的公主,要求国王父亲帮她把月亮摘下来给她,这样她的病才会好。国王找了全国最聪明的大臣与智者齐聚一堂,大家都想不到对策,没有人知道如何把远在天边的月亮摘下来。只有那个平常只会逗人笑的小丑,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既然是公主的问题,自然应该要问公主解决的方式,所以他找到了公主,问公主要如何把月亮摘下来……
我常常会跟雅爸说:“小雅真是个艺术家啊!”这句话半是认真,半是开玩笑。
小雅聪明、迷人、专心、学习力强、友善、画画一级棒,但她的个性也强,偶尔会闹情绪。从小班开始,老师就叫她“小辣椒”,因为她平常什么都好,坏就坏在那偶尔的闹情绪,一发作就天崩地裂,凄风苦雨。大人们往往得花上半个小时,才能把她的情绪安抚下来。我跟雅爸都是好静、情绪平稳的人,我们两个也几乎不吵架。然而两个安静平稳的人,还是会生出火山般的小孩。小雅从小爱闹爱叫,等她大一点不尖叫了,却开始哭闹;再大一点,则是会一碰到她不能接受的状况就生气大哭。她的情绪问题一直让我跟雅爸伤透脑筋,而且不同的时期,还会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让我跟雅爸常有措手不及的感觉。
小雅的幼儿园是中大班合并,升上中班的那一年,班上从原本的9个小孩变成22个小孩,小雅也从原本班上年纪最大的小孩变成年纪中间的小孩。开学后,她的情绪状况变得愈来愈不稳定。小雅是个完美主义者,她要求自己行为良好,也要求其他同学如此。回到家总是跟我们哭诉大班的小孩行为不好,或是他们跑来跟她说她画的画不好看。
吵闹就有糖吃?
我跟雅爸都知道这是过渡期,她刚刚换班,需要重新寻找她在班上的位置。但她发脾气的频率愈来愈高,到最后只要一不顺她的心意,她就发飙。我们跟幼儿园的园长会谈,园长也只是要我们充满耐心、多给她空间、多抱她亲她,她要发脾气就让她发作,发完后再好好跟她谈。
事后好好跟她谈的这件事,雅爸做得非常好。雅爸甚至有注意到小雅很多的情绪是来自于不知要如何面对其他同学的坏行为,像是同学跟她说:“你今天穿得真难看”、“画得这么丑”这样的话,她会因为受伤而发脾气,却不知要如何应答。雅爸花了很多时间一项一项地教她,教她在面对挑衅时要冷静,要对自己有信心,也教她别人讲了不好听的话时要怎么回话。我常会在雅爸帮小雅洗澡时听到雅爸问小雅:“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做的美工真难看,那你要怎么回答他?”我后来也从雅爸身上学到这一招,有事没事就跟小雅做“实战训练”。但在小雅闹情绪的当下,我们就一直处理得很不好,也一直很疑惑。我跟雅爸都是“愈哭愈不理”的父母,而且是“吵闹就没有糖吃”。我常得在跟她出门的路上警告她:如果不停止哭闹我们就回家。而十次中有八次会以回家收场。做这件事对于老二其实不大公平,我们也常觉得老二莫名其妙地被“连坐”了。本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要去海边玩耍,可是因为小雅坚持要听的某音乐电台,收音效果不好被雅爸转台,她就哭闹不停,所以生气的雅爸决定转车头回家。而这个回家的决定,通常会让小雅哭得更严重,但至少,回到家之后,她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哭个够。
每次我把哭泣后跟我们道歉的小雅搂在怀里,都会很心疼,觉得这样的个性会让她长大后很吃亏、很辛苦。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跟雅爸都一直想着:在她闹情绪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因为不可能事事顺着她的意,所以不可能避免掉那个冲突点,也不可能在冲突点上让步,那不就变成“吵闹就有糖吃”了?所以如果她继续闹情绪,我们也得守住我们的原则,这至少是我们能做的事情,不是吗?
哭闹的情况就这样一直持续着。雅爸跟我开始做实战训练之后,她闹情绪的次数有明显减少,但情绪发作的当下,还是很让人烦恼。
孩子,我真的很抱歉
直到那个傍晚,我跟小雅走路去公婆家的路上……那天我们从公园要走路去公婆家。小雅在公园玩疯了不肯离开,我催她催了几次后,她臭着脸跟我离开,然后在我身旁说:“妈妈真是讨人厌。”
我一听也火了,很生气地跟她说:“我们事前就约好时间到了要去祖母家,是你不守约,怎么反而骂起我来了?”
她一听到我这么说,还是很不识相地说:“可是我才玩到一半……”更是严重地哭闹了起来。
看到她又开始发脾气,我劝说半天后,很严肃地跟她说:“小雅,你如果不停止哭泣,我们就回家去,我不带哭泣的小孩去祖母家。”这样跟她说了三次之后,她突然望着我,努力地控制哭泣,抽抽噎噎跟我说:“可是我控制不了,我停不下来!”说完,她忍受不了受挫折的情绪,再度放声大哭。
她说这句话时很小声,很不清楚,但对我而言却是如雷贯耳,我愣了一下,把大哭中的小雅拥入怀中。我感觉到一股热潮从胸间上升到脸颊,开始觉得自己很丢脸,觉得对小雅很抱歉。
原来,每次我们的劝说让她哭得更大声,不是因为她不听劝、不甘心,而是她想告诉我们她的想法,也急着要把自己稳定下来却做不到,反而更加心急而激动。我跟雅爸只想着坚守教养原则,却忘了她只是个五岁多的小女孩,她不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她需要帮助。
我很高兴小雅说出了自己的状况,高兴她如此了解自己。后来跟幼儿园老师谈起,她建议我们可以在小雅闹脾气的当下,教小雅和我们一起深呼吸,看看能不能帮助她。
这招还不错,我们跟小雅成功地做了几次。但这只有在她脾气不大时才有用处。只要情绪完全地掀起来,她听不下话,也不可能跟着我们做深呼吸。
我们还需要再想其他的方式。
有谁比小孩更了解自己呢!
一个晚上,我念完《公主的月亮》给小雅听之后,突然灵机一动,转口问小雅:“小雅啊,你觉得你在发脾气时,阿爸或妈妈可以怎么帮助你?你要如何才比较容易平静得下来?”
小雅望着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后说:“我生气时如果你也生气,我就会很担心地一直哭,我希望你或阿爸留在我身旁,抱着我,不要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会觉得好孤单。”她说着说着,就快要哭了出来。
太好了!我的直觉是对的,我早该问问小雅她的感觉跟想法。我跟雅爸总以为让她自己哭到够再来处理是比较好的方式,以为她年纪不大讲不清楚她的感觉,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应该问问她,她怎么看待自己的情绪问题。
真的是自以为是又舍近求远啊!我们自以为是开放包容的父母、我们到处询问儿童专家的意见,却忘了五六岁的小孩其实很了解自己的需要,而且他们已经有能力把自己的感觉说得很清楚。
“除了抱着你,陪着你,还有其他可以帮助你的吗?”我继续问:“有时你很激动、很生气,并不愿意让我们抱。”
她想了想又说:“那就让我尖叫几分钟,或我出门去跑几圈,或是,妈妈,你陪我一起尖叫。”她一边说一边露出狡猾逗趣的笑容。“陪你一起大哭好不好?”我摸摸她,也笑了。
果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啊!从此之后,我跟雅爸再也不使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小雅:她高亢,我们就低调;她推,我们就拉。拥抱、陪伴跟偶尔搞笑地大叫,十分有效地缩短了她脾气发作的时间跟规模。小雅也因为父母的了解与爱,愈加的自信和满足,表现愈来愈好。这时我跟雅爸才知道,我们之前以为是对的做法,反而是火上加油。
所以,我真的要说:有谁比小孩更了解自己呢?如果给小孩说清楚自己感觉的机会,又有什么天大的问题不能处理?
……
推荐序 分享犹太与中国文化的差异/001
推荐序 先说最不重要的好了/003
推荐序 不是文化,是选择的问题/008
序 言 除了在书上涂蜂蜜,犹太人还用什么方
式教小孩?/011
Part 1 我在以色列生了三个孩子
公主的月亮——有谁比小孩更了解自己?/003
认识我的陌生人女儿/012
令人头痛的老大情结/019
为孩子多绕点路/029
孩子发烧72小时/037
我家有只尖叫怪兽/047
CONTENTS
父母对孩子的比较/057
谁才是婆婆?/063
把宝贝交给别人照顾/071
三岁孩子的性教育,怎么教?/076
Part 2 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
为了那千万分之一的机率/085
像家的产妇病房/094
奇怪的感官统合检查/105
喂食,也是一种暴力/114
向学步车说不/121
戒尿布,先看看孩子准备好没?/126
面对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134
咬人的狼/139
幼儿园中的咬人事件/145
没有权威的大人/153
打小孩的约瑟夫/162
Part 3 以色列科学的育儿方式
喂全母奶的技巧/173
协助宝宝一觉到天亮的小技巧/181
怎么开始训练宝宝脱尿布/190
怎么开始喂宝宝吃副食品/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