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90325
  • 作      者:
    张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从区内联系和区外联系两个方面界定区域可达性的概念和内涵,集成时间可达性的度量模型,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尺度的,以公路、铁路构成的陆路交通网为基础的空间全覆盖的区域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从可达性空间分析的角度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扩散、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吸引范围和一日交流圈。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区域,对其可达性进行空间分析,探讨其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用可达性空间分析技术对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空间结构理论和中心地理论进行计算机模拟,进一步认识这些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内在联系。
展开
精彩书摘
  1.增长极的概念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存在着极化趋势。
  (1)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growthpo1e)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2)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发展,而技术创新是由推进型企业来实现的。
  (3)这些推进型企业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这些推进型企业的集中地即为增长极。
  (4)增长极通过推进型企业的力场实现其在经济空间中的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中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增长极概念便同城镇体系相联系,增长极层次性对应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并且将其发展成为可操作性的区域规划模式。
  2.增长极的效应
  1)支配效应
  佩鲁认为,无论是大的经济单位之间还是小的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间的不均等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一些经济单位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影响就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增长极乘数效应的作用机理是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推进型企业通过对与之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一般企业的刺激和带动使其获得增长,这种紧密联系最终导致产业综合体的形成。这种由推进型企业发动、并沿着与之相关联的企业传导联系可又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可通过乘数效应所导致的区域就业或生产的增长来体现。
  3)极化效应
  极化是外围要素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的成长,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因为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增长极的聚集,能产生聚集经济,聚集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直到聚集经济的限度。
  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也有多种形式(图2—13)。主要有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层式展开。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可达性
1.1  可达性及其相关概念
1.1.1  可达性的概念
1.1.2  可达性的分类
1.1.3  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1.1.4  可达性的主要特征
1.2  可达性的评价
1.2.1  可达性的评价方法
1.2.2  可达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测算
1.3  可达性的实证研究
1.3.1  洲际尺度的可达性研究
1.3.2  国家尺度的可达性研究
1.3.3  区域尺度的可达性研究
1.3.4  都市区内部的可达性研究
1.4  可达性与空间结构
第2章  区域空间结构
2.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含义
2.2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2.2.1  节点及区位
2.2.2  线及网络
2.2.3  域面
2.2.4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2.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
2.3.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2.3.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2.3.3  空间扩散
2.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4.1  中心地理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4.4  圈层结构理论
2.4.5  核心边缘理论
2.4.6  双核空间结构理论
第3章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
3.1  GIS空间分析
3.1.1  空间分析的内涵
3.1.2  空间分析方法
3.1.3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
3.2  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
3.2.1  可达性结果的空间表达
3.2.2  基于GIS软件进行可达性的空间分析
3.2.3  基于GIS平台开发可达性分析模块
3.2.4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比较
3.3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内涵与技术路线
3.3.1  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内涵
3.3.2  区域空间抽象
3.3.3  可达性空间分析的技术路线
3.3.4  基于网格法的空间单元划分
3.4  可达性空间分析模型及实现算法
3.4.1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
3.4.2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最小种子算法
3.4.3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距离衰减扩散模型
3.4.4  基于多边形网格快速填充的分值扩散算法
第4章  可达性空间分析信息系统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原则
4.1.2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4.1.3  系统开发方式
4.1.4  软件介绍
4.2  系统开发
4.2.1  系统开发结构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主要功能
4.3.1  系统登录
4.3.2  系统设置
4.3.3  数据录入
4.3.4  数据处理
第5章  均质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镇节点可达性与空间结构
5.1  城镇节点的空间分布
5.1.1  城镇节点的离散度
5.1.2  城镇节点的几何居中性
5.1.3  城镇节点的分布轴线
5.2  城镇综合实力的评价
5.2.1  城镇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
5.2.3  长江三角洲75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
5.3  城镇节点的空间可达性
5.3.1  可达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5.3.2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空间可达性的评价
5.3.3  长江三角洲76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空间可达性的评价
5.4  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5.4.1  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
5.4.2  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
5.4.3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
5.4.4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
5.5  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
5.5.1  Voronoi图的概念
5.5.2  基于Voronoi图的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交通路网的长江三角洲可达性与空间结构
6.1  城镇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
6.1.1  基于内河航道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6.1.2  基于铁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6.1.3  基于公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6.1.4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6.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交通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
6.2.1  水运港口的空间扩散
6.2.2  机场的空间扩散
6.2.3  火车站的空间扩散
6.2.4  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间扩散
6.3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评价
6.3.1  区内可达性的评价结果
6.3.2  区外可达性的评价结果
6.3.3  区域可达性的评价结果
6.3.4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
6.3.5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分析
6.4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划分
6.4.1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的概念
6.4.2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的划分
6.4.3  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6.4.4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6.4.5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6.4.6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6.4.7  城市吸引范围的等级体系
6.5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交通节点吸引腹地的划分
6.5.1  水运港口的吸引腹地的划分
6.5.2  航空机场的吸引腹地的划分
6.6  小结
第7章  长江三角洲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1  长江三角洲陆路交通网的空间演化
7.1.1  陆路交通网的演化过程
7.1.2  陆路交通网络拓扑图的构建
7.1.3  陆路交通网演化的网络分析
7.2  城镇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2.1  基于不同时期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
7.2.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3  交通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3.1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水运港口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3.2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航空机场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3.3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火车站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3.4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
7.4  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7.4.1  区内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7.4.2  区外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7.4.3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7.4.4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的动态变化分析
7.5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
7.5.1  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
7.5.2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
7.5.3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
7.5.4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
7.6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6.1  一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6.2  二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6.3  三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7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7.1  一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7.2  二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7.3  三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
7.8  小结
第8章  基于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空间分析
8.1  基于可达性的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
8.1.1  点轴系统理论
8.1.2  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8.1.3  点轴系统形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8.1.4  点轴系统形成过程模式的空间分析
8.1.5  点轴系统可达性的空间分析
8.2  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
8.2.1  中心地理论
8.2.2  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方法
8.2.3  均质背景下中心地体系的空间演化
8.2.4  交通背景下中心地体系的空间重构
8.3  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