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西南乡村教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3593
  • 作      者:
    向思宇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西南乡村教师》锁定云、贵、川三省的中国教育状况。云南,既是一个多山的省,又是全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二十五个)的省,同时又有西南边陲之称。而地处云南怒江州最西面的独龙江乡,则是这个边陲的边陲。从版图学的意义上讲,边陲与边缘化几乎同义。贵州则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山地省。贵州西部的石门坎,20世纪初,因为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的来到从而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族小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在中国首次倡导和实践汉语与苗语双语教学;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先河……地处四川东部的巴中,兼具红色根据地和伟大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故乡的双重意义。历史行进到今天,这些相距千里、情同隔世的云、贵、川山区乡村的教育现状,深深吸引着作者和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前往探寻……
展开
作者简介
  向思宇,原名向全力,四川安岳县人,当过铁路工人、宣传干事、人教干事,现为基层人行宣传干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杂志首批特聘作家。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过广播剧;在《散文》《小说家》《报告文学》《新华文摘》《小小说月报》《北京文学》《时代文学》《时代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多篇,计八十多万字。小说《中奖》获1989年中国首届微型文学编辑出版参赛三等奖;报告文学《哭泣无泪的沱江》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转载;报告文学《千年古堰锁封“喉”》进入2005年“中国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报告文学《筑巢》入选《2009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和《北京文学2009~2010年度优秀报告文学精选》。《太阳照常升起》系作者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
展开
内容介绍
  乡村教师,这个被冷落、被忽视的群体,全凭一份责任与仁爱之心,数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坚守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们作为教师播撒知识的甘露,让广大农村孩子懂得了写字、学会了数学,有了走出大山的可能。他们作为“家长”哺育爱的营养,有的一边务农一边教书,有的每天走泥泞的山路送小同学回家,有的用少得可怜的工资补贴学生,还有的倾家荡产创立民办学校只为当地孩子可以安全地上下学……他们其中大多数都是不受制度保障的民办教师,或称代课教师,人们称之为“教书的农民、种田的教师”,是我国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近些年来,这一群体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国西南乡村教师》则是第一本深入采写民办教师来龙去脉的著作,将其历史沿革、现状、精神世界、政策流变及未来愿景一一梳理清晰,客观平和,又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乡村教师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向其致敬并且礼赞的群体,在中国义务教育发展之路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贵州,在铜仁地区,德江县煎茶镇新场村都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
  有一天,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突然来了好多人,这么多人的到来让偏僻闭塞的山村一下子喧嚣,不不,是悲痛起来,那一刻,整个山村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悲痛,悲痛来自一个教书二十一年积劳成疾去世的代课教师。
  这一天是2010年4月18日,因病去世的代课教师叫周明道。
  几天后,举行了追悼会。周老师教过的学生,近在本地的来了,远在贵阳等地的也来了。青岛海洋大学支教团的代表,煎茶镇教办的领导……追悼会上,六年级学生杨丽,在泣不成声地念着写给周老师的悼词。
  杨丽在悼词中说,每当听见周老师用木棒敲击铧犁——煎茶镇新场村望海小学(先前的桂花小学)上下课的铃声是木棒敲打铧犁的声音——我总会想到吆着牛在地里犁地的爸爸。周老师先前也是农民,当过农民的周老师教书教得这么好为什么就没有转正呢?这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揪心!杨丽,周明道教得最长的一个学生,从学前班一直教到六年级。
  杨丽跟我讲周老师给他们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上毛笔字课。
  讲着讲着,就流泪。
  课堂上,周老师手拿课本,借助教室房顶“天窗”透下来的光——这儿停电是常有的事——给学生们上课。教室里的长条板凳是周老师同附近的村民想方设法弄来的,高一些的用来当桌子,矮的就做了椅子。
  下雨天,破旧的房顶透着风也漏着雨,从房顶漏下来的雨水将师生们浇成落汤鸡是常有的事。
  起风时,山风呼叫着,扑打在教室墙壁上,将糊在手指头宽窄的墙壁缝的旧课本纸刮得噗噗作响……终于走进了教室。
  坐在这样的教室,不用听课,心灵就被一种东西给震慑住了。
  其实,在没走进教室前,我就被震慑住了。教室旁边那块多边形的长满了荒草的杂草地,草地边上是用石头垒起的乒乓球台桌……台桌边的水泥墙壁上嵌着用瓷砖拼凑的世界地图!——学校唯一奢侈铺排的东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把偌大的“世界”同中国最贫困的山地省的区区一村小联系在一起。“世界”与“村小”,如此大的反差场景同时在一地出现恐怕只有在神奇的魔幻世界中才会有!刚刚下了一场雨,雨水混淆了“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边界,但世界地图旁边“放眼世界”几个鲜红的大字却像一束电焊弧光强烈地刺痛了我的眼睛……待情绪稍为平静后,我继续跟身旁的杨丽打听周老师上课的事。
  “周老师平时是怎么给你们上课的?”我说。
  杨丽歪着头看我:“就是专心地仔细地教我们呀。”“早上从几点钟开始上课呀?”“七点半。”“下午呢,下午从几点到几点?”“从两点到四点半。”“一整天的课都是周老师一个人上吗?”“是。”她说。
  ……
展开
目录
序 光芒与飘零
第一章 挂在草房横梁上的“铧犁”
第二章 代课教师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柏格理精神的传承者
聆听过柏格理讲课的苗族后裔
代课教师兼村支书
第四章 最是疼爱孩子的心
第五章 生命之水“天上”来
第六章 回荡在山涧的村小铃声
第七章 大巴山里的教书匠
通江“柏”
南江“梅”
第八章 星星点灯
第九章 怒江两岸萧条了的桐子花
第十章 那山那路那溜索
第十一章 伟岸的塑像与穿越时空的碑文
第十二章 “代转公”,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最后一道“证明题”“假证门”及其他
业内热议“代转公”
解决方案:特岗教师与重庆模式

第十三章 四川民办教师之痒
幼儿园到村镇小学
是学校,也是孤儿院
乡村“桃李”的守望者
入选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及填补中国当代教育史空白
写在结尾“第三次承诺”与兑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