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堡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52870
  • 作      者:
    [奥]卡夫卡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闻名遐迩,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主要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审判》和《城堡》,以及短篇小说《变形记》《地洞》《饥饿艺术家》和《万里长城建造时》等,其作品生前多未发表。卡夫卡的作品自传色彩浓厚,擅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故事怪诞离奇,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为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其作品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度在文坛掀起“卡夫卡”热。


韩耀成,德语文学翻译大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画报》德文版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等职。主要译作有《城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有一天,若你陷入了诺比乌斯环般的人生中,无论向哪边走,都是无解,你该如何突破,是自怨自艾、甘愿堕落,还是勇敢突围……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其好友马克斯·勃罗德整理出版。

K是受雇于城堡主人的土地测量员。当他抵达城堡脚下,想在隶属于城堡的村子留宿一夜时,却因没有留宿许可而遭受冷遇。为了确认自己土地测量员的身份,K想方设法接近城堡。他勾搭上城堡办公厅主任的情人,情人与主任决裂;寄希望于城堡的信差,却得知信差只能照章办事;求助于村长,而村长只是妻子的传声筒……面对管理制度森严的城堡和对城堡指令唯命是从的村民,K感到十分无奈,似乎每向前迈一步,就会堵死一条去往城堡的路。城堡虽然近在咫尺,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小说自始至终都被一种冷清的、神秘的氛围笼罩着,情节和人物都极其荒诞,但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被称为卡夫卡极富特色、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


展开
精彩书评

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英国诗人  奥登

最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声音,或者说他的习惯。      

——阿根廷作家  博尔赫斯

卡夫卡的思维异常锋利,可以轻而易举地直达人类的痛处。

——中国作家  余华

卡夫卡是一个先知,他感觉到当时社会的病态,看得见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这解释了为何一些当权者,甚至全世界的当权者都惧怕他。

——捷克作家  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


就作家与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完全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

——美国诗人 W.H.奥登


正因为看了卡夫卡,我知道东西可以这么写。

                                         ——中国作家  阿乙


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音乐人  高晓松


展开
精彩书摘

【试读】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写于1921—1922年,但它的构思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1911年1月底,卡夫卡因公出差到波西米亚弗里德兰和赖兴贝格。弗里德兰是一座历史名城。三十年战争时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的军队统帅华伦斯坦于1624年被封为弗里德兰公爵。这里有许多关于华伦斯坦的名胜古迹,其中雄伟壮观的弗里德兰城堡就是标志性的古迹之一。这个城堡给卡夫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1911年1-2月的《旅行日记》里写道:   

                                                                                                                                                                                                             

“城堡修建得层层叠叠,令人惊异。如果进入院子,很久都有点糊涂,因为深绿的常青藤、灰色的围墙、皑皑的白雪、覆盖在山坡上的蓝灰色的冰,这一切使得城堡越发显得多姿多彩。城堡并非建造在宽阔的山巅之上,而是将尖尖的山巅围了起来。”


小说一开始所描写的那座云山雾罩的城堡似乎与弗里德兰城堡有些相似:


 “K抵达的时候,夜色已深。村子被大雪覆盖着。城堡屹立在山岗上,在浓雾和黑暗的笼罩下,什么也看不见,连一丝灯光——这座巨大的城堡所在之处的标志——也没有。”


另外,1917年秋至1918年春,卡夫卡在波西米亚西北部的乡村曲劳他妹妹奥特拉的庄园休养。冬天,村里积着厚厚的雪,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那里,卡夫卡接触了乡村生活,对农业和农民有所了解。这里的环境和这段生活体验也融入了小说《城堡》之中;1920年他与已婚的密伦娜的恋情又赋予了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城堡》中化成了K与弗丽达的关系)。这样,小说的环境和某些人物有了原型,内心又有写作灵感的冲动,再加上作家多年来对生活和社会的体悟,创作《城堡》的条件皆已具备。

《城堡》最具卡夫卡的特色,是一部“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这里指的不是作品的语言朦胧晦涩,相反,《城堡》的语言是平易而简明的,并不晦涩,得到许多批评家的一致好评。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称卡夫卡是“克莱斯特的伟大儿子——但却是独特的。他创作了当代德语文学中最清晰、最优美的小说” 。这部小说读起来所以令人晕头转向,如坠五里云雾,是因为作品离奇荒诞的情节和城堡的多重意象。

主人公是远道而来的土地测量员K,应城堡之聘雪夜来到城堡下面的村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像进了迷宫一般,任凭他怎么努力,也始终找不到进入这个神秘莫测的城堡的途径。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滑稽而荒诞。城堡主人拥有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就连小小的村长的办公室里,各种文件档案竟也堆积如山;城堡的办事人员都是些影影绰绰的幽灵似的人物。他们整天来回奔跑,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效率极差;所有部门各自为政,互不通气……西西伯爵是城堡的主宰,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是从未在小说中露面,谁也没有见过他,是个神一样的存在。对于这位“人—神”的话题,人们噤若寒蝉。城堡高官,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是一个神秘莫测、虚无缥缈的人物。此人行踪诡秘,神龙见首不见尾,像影子一样,但他却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他依靠众多线人组成的情报网络,对村民生活和思想控制之严,简直匪夷所思。毫不奇怪,土地测量员K的一举一动,时刻都在他的掌控之中。K直至去世也没能踏进城堡一步。

K自称是城堡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但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也没有进入城堡所必需的许可证;他的两个“助手”都是中等身材,瘦长个子,穿着紧身衣,“就连他们的脸彼此也很相像”,K与城堡间的联系人、信使巴纳巴斯也与他们十分相似;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居然给了K两封信,确证K已被聘为土地测量员,而且肯定了他的土地测量工作,实际上村里根本用不着,也没有聘请过土地测量员,他也没有开始做这项工作,其中一封被村长鉴定为克拉姆的私人信件,并非公函。后来得知,这些都是过时的信件,是从案卷堆里抽出来的;克拉姆常到贵宾饭店来,可是K想尽一切办法,包括染指了他的情妇,并要同她结婚等,但依然无法接近这位老爷;村里人都说见过克拉姆,但是他们描述的克拉姆又各不相同,许多时候人们认定的克拉姆实际上是他的随从,真正的克拉姆则无人知晓;一个小小的村子,村长的文件柜里却塞满了案卷,文件拿出来铺满了半间屋子,而这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保存在仓库里;处长索迪尼办公室里的文件更是堆积如山,一捆捆公文摞得老高,把四面墙壁都遮住了;巴纳巴斯是克拉姆的信使,却从来没有见过克拉姆,他所传递的信件不知是哪位文书一时心血来潮,偶然随便抽出来交给他的;小小的村子,每天有数不清的官员从城堡里下来办事,他们乘坐的马车风驰电掣般奔驰在村道上,路上的马车多得简直像一条长龙;想到城堡去工作的人参加考试以后,还要经过一系列没完没了的录用程序,只有到他一命呜呼之后才算完结……这一切是多么荒诞无稽!

小说中加进了一段关于巴纳巴斯一家遭遇的长篇插曲:城堡里的一位高官看上了她妹妹阿玛丽亚,给她写了一封非常粗俗、猥褻的信。阿玛丽亚一怒之下,把信撕得粉碎,巴纳巴斯一家的厄运也就此开始。虽然他们一家并未受到城堡当局的处罚,可是他们终日惶恐不安,受到全村人的歧视和唾弃,全家陷入绝望的境地。这一插曲是城堡统治下小人物处境的真实写照。

《城堡》没有写完,只写到第二十章,没有结尾。据马克斯·布罗德说,卡夫卡计划的结局是:K躺在病床上,正值生命弥留之际终于接到城堡的通知:可以住在村里,但不许进入城堡。不过,即使卡夫卡有这样的构思,但毕竟没有付诸文字,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也有改变原来构思的可能。

总的来说,同卡夫卡的其他重要作品一样,《城堡》也是一座迷宫,作品呈现出开放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给阐释者留下了艰难的课题。毫无疑问,卡夫卡作品中隐喻的指向是多方面的,而且有意识地让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保持在悬而未决的矛盾冲突之中,引得各个流派纷纷对《城堡》进行解读。《城堡》到底要说明什么?像《审判》一样,众说纷纭:

宗教学派对《城堡》的阐释出现较早,他们把城堡视为上帝的处所,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不屈不挠地寻求进入城堡之路,是为了求得灵魂的拯救。但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上帝的仁慈是无法由人随心所欲地达到和强行取得的,最后K离开人世时才得到补偿。因此批评家认为《城堡》是一则宗教寓言,是现代的《天路历程》。

社会学派批评家则指出,“城堡”是绝对权力的象征,是奥匈帝国官僚专制制度的缩影。K想尽一切办法始终无法进入这个近在咫尺的城堡,隐喻着统治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之间的对立。小说描写了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哈布斯堡王朝和人们对世界末日幻觉的恐怖,对奥匈帝国官僚专制集权统治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从民族心理学角度来说,《城堡》展示的是一幅犹太民族悲剧性的图景,城堡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欧洲社会的缩影。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欧洲排犹主义盛行,作家就常常感觉自己是个漂泊者,外乡人。作品中“外乡人”是个贬义词,几乎等同于犹太人,处处受人嘲笑、蔑视和排斥,无法为当时的社会所容纳。K这位外乡人的悲剧性境况正是犹太民族生存状态的体现,因而认为小说是犹太民族寻求家园的隐喻。

精神分析学派根据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论来看待卡夫卡同他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认为城堡的绝对权威,犹如《审判》中的法庭一样,都是父亲形象的象征。K想进入城堡,而城堡始终将其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父子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存在主义批评家认为,《城堡》描绘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迷惘的命运,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作品揭示了现代人的危机。

实证主义批评从卡夫卡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这一点出发,详细考察了作者生平,认为城堡就是卡夫卡父亲的出生地斯特拉科尼茨的沃塞克(Wossek bei Strakonitz),卡夫卡想通过《城堡》来缓和同父亲的紧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城堡》是卡夫卡的自传。

新批评评论家立足文本,通过“细读”,对《城堡》进行全面、细致的语义分析。

魔幻现实主义认为,卡夫卡把幻想和现实糅合在一起,把荒诞置于日常生活的中心。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着重从社会和阶级斗争,从异化的角度对《城堡》进行阐释,指出,作品中所表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只不过是作品的外壳,它揭示了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的矛盾。人们通过荒诞的表象看到的是社会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

还有从形而上学的观点来阐释《城堡》的,认为K的奋斗、抗争是为了寻求终极真理,城堡就是终极真理的象征,它可望而不可即。K始终进不了城堡,隐喻着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终极真理。

此外像荒诞派、表现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现象学、符号学、神话原型批评等各色流派也都对《城堡》做出了各自的阐释,林林总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上述种种见解,对《城堡》做了很有启发性的开掘,深化了对卡夫卡和《城堡》的研究,对我们颇有启发性。但从整体来看,每个论点又不能涵盖小说的全部。这些观点各自强调 《城堡》寓言或迷宫的某一方面,有的甚至还加以绝对化,这就难免陷入片面性和简单化,缩小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给读者以误导,有的甚至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不免让我们想起了“瞎子摸象”的故事。这座巍峨的《城堡》就像一头大象,他们各自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每人只说出了大象的局部,而不是全貌。

纵观卡夫卡的一生,他所处时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他那沒有温暖和爱的家庭,他所属的犹太民族遭受的歧视和苦难,他长期病弱的身体和孤独、忧郁、内向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和尼采的思想——这一切无不在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像卡夫卡这样内心极为丰富复杂的作家,他创作一部长篇作品的动因不可能是单一的,作品一旦产生,也往往是多义的。法国作家加缪说:“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如果想把卡夫卡的作品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 不同阶层的读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角度(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学的、美学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间、场合都会成为解读卡夫卡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我们也不要想一下子就读懂他的作品,但是,在阅读中,在掩卷之后,定会产生某种情绪,或者惊愕(如读《变形记》),或者恐怖(如读《在流放地》),或者压抑(如读《城堡》),或者痛苦(如读《审判》)。总之,读过之后必受触动,必有一得。随后,不妨再理性地去对它们进行自己的阐释,绘出自己的卡夫卡图像来。


展开
目录

【目录】译者序 说不尽的《城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卡夫卡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