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86753
  • 作      者:
    (春秋)老子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世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意义重大,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影响深远。近年,国家教育部将学习《道德经》列入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之中,更加体现了本书的重要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老子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a可道b,非常c道;名d可名e,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故常无,欲g以观其妙h;常有,欲以观其徼i。此两者j同出k而异名l,同谓之玄m。玄之又玄,众妙之门n。
  【注释】
  a道:连同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既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指万物的变化规律。
  b道:说得出,可以说一说。
  c常:恒定不变的,亦即常见的、常说的。只有恒定不变,才能常见,常见才能常说。后一个“常”,与此同义。
  d名:连同第三个及后面的“名”,都是名词,名称的意思。
  e名:命名、描述的意思。
  f母:根本。
  g欲:将、来。
  h妙:奥妙、微妙。
  i徼(jiào):边界,引申为极限。
  j此两者:指“妙”和“徼”。
  k出:属于。
  l名:这个“名”的意思是说法。
  m玄:原指深黑色,因其看不透,用来形容“道”的深邃。
  n众妙之门:各种玄妙及变化规律的总源头。
  【译文】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被称作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被称作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所以,我们可以常常不去想万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无奥妙的“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们的终极。空无和终极,这两者都是“道”的属性,都在说“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阐释】
  本章,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全文八十一章,读懂第一章是基础。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具有偶然性,没有反应“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质。
  “道”是“无名”,“无名”的特点是空无,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妙”。但必须强调的是,空无不是虚无。虚无是经不起推敲的,到最后证明压根就没有,虚无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空无则不然,就好像天空,它虽然什么也没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穷尽它,越发现它遥不可及。“道”和天空一样,神秘又常见,遥远又近在咫尺。“道”是“无名”,更准确地说,“道”是“无”。
  理解了“道”的特点是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道”,并能够按照“道”的方法体悟“道”了。尽管老子认为“道”不可说,但因为要写《道德经》,便只能勉强说说。怎么说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没说,其实说透了。
  “道”既是“无”,“道”也是“变”。而变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学术界认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展示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处正在于此。不仅仅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互相对立的两方统一存在于一个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物才会变化,才会无中生有。
  ……
展开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  3
第二章    美之为美  /  7
第三章    圣人之治  /  11
第四章    万物之宗  /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17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20
第七章    天长地久  /  23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26
第九章    功遂身退  /  29
第十章    长而不宰  /  32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  36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  39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  43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  47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  51
第十六章    知常曰明  /  55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  59
第十八章    大道仁义  /  62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  64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  68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  72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  76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  80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  133
.........................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  272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2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