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进展的不断深入,中国 “一带一路”倡 议由扩张期逐步转入调整期。调整的主要思路是提高中国在 “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商业合作的质量,扭转中国部分企业现有的一 些思路,正确认识中国在 “一带一路”倡议中面对的问题。 这些问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和把握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中的商业机会;二是如何选择适当的商业模式;三是如何 规避或降低其中蕴含的风险。
在 “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早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商 业活动大都由中国政府或者具有政府背书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或担 保支持。随着 “一带一路”活动逐步进入调整期,中国政府或者具 有政府背书的机构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或担保支持逐步减少,继续 开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商业活动更需要商业资金提供支持。这种变化将会对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进行商业活动和风险管 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多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属于发展中甚 至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 不健全,在这些国家从事经济活动很可能具有比较高的商业风险。 因此,本书第1篇侧重探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业机会、 相应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风险的识别及其解决方法。作为第一部分的 具体细化,第2篇以 “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国家为例,具体探讨中 国企业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业机会、合作模式和风险管理 的经验教训。这里选择的是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共和国。
以色列虽然是一个地理和人口小国,却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大国、 科技强国和军事大国,在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蓝图中,特别是在 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意义。随着中国与以色列经济交流的不断 深入,中以之间在项目合作方面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中以之 间在网络安全、芯片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旱地 区农业与水处理等领域具有极强的合作互补性。由于中以两国之间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羁绊,近年来在上述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和合作项目,这些领域对于中国而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利益。 然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宗教,经济、金融与专利保 护体制,美国及其他第三国等,这些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在不断上 升。这些因素构成了中以之间深化商业合作的巨大潜在风险。 如何进一步推进中以之间的商业合作,如何在这些合作中避免 或降低风险,就成为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因此,本书第2篇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在以色列的商业机会研究;二是中 国企业在以色列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三是适应以色列国内及周 边环境的商业模式研究。 现如今关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中,大多以政治、外 交、文化、宗教和宏观层面为主,关注微观经济方面的比较少。本 书第1篇仍然从宏观视角出发,第2篇则深入微观经济层面进行分 析和讨论,其中富含海量的微观经济细节,覆盖了中国和以色列之 间几乎所有正在进行的和潜在的行业领域,囊括了中国企业在以色 列和以色列企业在中国的大量合作案例。对于成功的合作案例分析 了成功的原因,对于不成功的案例探讨了经验教训。鉴于近年来中 国和以色列之间经济贸易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入,这些内容对于计划 在以色列进行商业活动的中国企业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本书从 “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出发, 回顾了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中国与以色列政经关系 的历史、中国政府对外投资的相关管理政策,分析了以色列政府的 经济、金融与投资管理机构和体制,探讨了中以之间在网络安全、 集成电路芯片、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商 业机遇,总结了中国企业在以色列进行商业合作的经验教训。其次, 本书从阿拉伯与犹太文化、美国及其他第三国等方面阐述了中以之间商业合作的潜在风险。最后,本书提出了中国企业在以色列的商 业机会与合作模式的若干建设性意见,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 参考。当然,以色列与许多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如何平衡中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在海湾产油国家的重 大利益关系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观点完全基于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经济技 术合作的视角,与国内现有的其他关于以色列研究的观点未必完全 一致,视角不同,观点很可能有所差异,加之作者水平所限,书中 的部分看法难免一家之言,欢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