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一今属山东一,
后居会稽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
内史,后世又有“王右军”之称。王羲之在书法史上
继往开来,博采众长,“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人
谓其书法“尽善尽美”,后世尊之为“书圣”。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
山东),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中书令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随父攻书,精研楷
、隶、行、草,尤善小楷与行草。他继承“家法”,
又不为其父所囿,另辟蹊径、独创新体,终自成一家
。尤其是在行草中将单字笔画问的连带扩展到字与字
之间,一笔数字、一气呵成,潇洒飘逸、体势雄宏,
行气贯通、连绵不绝,谓为“一笔书”。
羲之、献之父子被后世并称为“二王”,“二王
”诸体兼善,其书法一直是后世书家取法的典范。“
二王”的行、草书迹多为尺牍,时至今日,其尺牍真
迹已片纸无存,但幸有历代摹本、临本和刻本传世(
前两种亦被称为“传本墨迹”),成为后人取之不尽
的书法宝库。华夏万卷编的《二王尺牍》收录了王羲
之尺牍27种,王献之尺牍7种,涵盖了绝大多数“二
王”传本墨迹。其中,王献之《丙舍帖》选取了两个
不同的版本,可供读者参详比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