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盛会。诸人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写诗序,即《兰亭序》草稿。后世又称“禊帖”。
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汤普彻等,双钩廓填摹成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据传《兰亭序》真迹于太宗死后殉葬昭陵,传世仅有临摹诸本。本书所刊,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兰亭”本。
“神龙本”,纸本。墨迹。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原题为“唐模兰亭”,在传世摹本中最为精绝。最能体现王羲之侧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格。原帖纵二四?五厘米,横六九?九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定武兰亭”本,拓本。因原石发现于定州(今河北正定,宋时属定武军)而得名。宋代以来多推重定武本。元代赵孟頫跋曰:“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本书所刊为元代柯九思旧藏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