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疡科心得集
0.00     定价 ¥ 32.00
威海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7344623
  • 作      者:
    高秉钧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黄帝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创立了“两证互相发明”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
展开
目录
卷上 /1

疡证总论 /1

疡科调治心法略义 / 3

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 / 6

辨脑疽对口论 / 7

脑疽后论 / 9

辨百会疽玉枕疽论 / 10

辨夭疽锐毒虚实论 /11

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 / 12

辨鬓疽额疽论 / 14

辨凤眉疽眉心疔眉发论 / 15

辨眼丹眼漏论 / 16

辨眼胞菌毒眼胞痰核论 / 17

辨鼻渊鼻痔鼻衄论 / 18

辨龙泉疔虎须疔颧骨疔论 / 19

辨唇疔茧唇舔唇疳论 / 21

辨口疮口糜论 /22

辨婴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论 /22

辨牙咬托腮寒热虚实传变骨槽论 /23 43

骨槽风后论 /25

辨牙漏牙宣牙疔论 /26

辨走马牙疳风热牙疳牙菌论 /27

辨舌喑舌痹论 /28

辨木舌舌衄论 /29

辨舌疳牙岩舌疔论 /30

辨悬痈舌论 / 31

辨喉蛾喉痈论 /32

辨缠喉风虚实不同及小儿马脾风论 /33

辨喉疳喉菌论 /34

辨喉痹喉癣论 /35

辨梅核气喉喑论 /36

辨烂喉丹痧顺逆论 /37

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 /38

辨耳痈耳菌虚实论 /39

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 / 41

辨发颐豌豆疮论 /42

辨颈痈锁喉痈论 /43

辨风热痰惊痰论 /43

辨瘰疬瘿瘤论 / 44

辨缺盆疽臑痈胛痈论 /47

附:汤森亭先生肩背臂膊诸痛论 /48

辨夹痈米疽论 /49

辨臂痈鱼肚发论 /49

辨骨蝼疽垂臂发论 /50

辨石榴疽鹚痈论 / 51

辨蝼蛄串肘痈肘后毒论 / 51

辨手腕痈兑疽论 /52

辨手发背手心毒托盘疔论 /53

辨手丫发合谷疽论 /54

辨蛇头疔蛇眼疔水蛇头论 /54

辨代指蛀节疔鳅肚疔论 /55

卷中 /57

辨失营马刀生死不同论 /57

辨发背搭手阴阳虚实异证同治论 /58

辨胸发疽膻中疽甘疽论 / 61

辨肺痿肺痈论 /62

附:喻嘉言先生肺痈肺痿论 /63

辨井疽心漏论 /65

辨幽痈赫痈冲疽论 /66

辨乳癖乳痰乳岩论 /67

辨乳痈乳疽论 /68

辨捧心痈痰论 /70

辨胃脘痈痈论 / 71

辨胁痈肋痈论 /72

辨腹痈脐痈脐漏论 /73

辨小儿脐风及脐汁不干论 /74

辨癥瘕癖块论 /74

辨大肠痈小肠痈论 /76

辨小腹痈缓疽论 /77

辨肾俞发鹳口疽论 /78

辨肠风脏毒论 /79

辨脱肛痔漏论 / 81 45

辨肛门痈脏头毒偷粪鼠论 /83

辨臀痈骑马痈论 /84

辨胎火胎毒及猴狲疳论 /85

辨小儿赤游丹游火论 /86

辨囊痈悬痈论 /87

辨附骨疽附骨痰肾俞虚痰论 /88

辨流注腿痈阴阳虚实异证同治论 /90

辨大腿痈阴包毒论 /92

辨鹤膝风人面疮论 /92

辨膝盖痈疵疽论 /94

辨委中毒膝眼毒论 /94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 /95

辨跗阴疽接骨发论 /96

辨外踝疽内踝疽论 附:穿拐痰、驴眼毒 /96

辨足跟疽厉痈论 /97

辨脚发背脱疽论 /98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 /100

辨漏蹄风驴眼疽论 / 101

辨历节风漏肩风论 / 101

卷下 /103

杨梅疮结毒总论 /103

辨下疳论 /105

辨肾岩翻花绝证论 /106

辨鱼口便毒论 /106

辨痘毒总论 /107

辨诸疮总论 /109

辨臁疮血风疮论 /109

辨天疱疮翻花疮论 / 110

辨脓窠疮黄水疮论 /111

辨疥疮痤痱疮论 / 112

辨白秃疮肥疮论 / 113

辨湿毒疮肾脏风疮论 / 113

辨蜘蛛疮漆疮冻疮论 / 114

辨跌打损伤及杖疮合论 / 115

辨大麻疯论 / 116

方汇 /118

卷上 / 118

黄连泻心汤 / 118

温胆汤 / 118

犀角地黄汤 / 118

羚羊角散 / 118

真人活命饮 / 118

疏肝流气饮 / 119

万灵丹 / 1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威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