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10卷)
0.00     定价 ¥ 80.00
威海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9094473
  • 作      者:
    南怀瑾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4
收藏
内容介绍
《南怀瑾选集》 典藏版 第十卷 《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书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定慧初修》收录了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楞伽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南怀瑾选集》 典藏版 第十卷 《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书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定慧初修》收录了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楞伽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展开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导读 第一篇: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自幼诵读益处多 但开风气不为师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被误用于考取功名 变本加厉的新八股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传统的农村生活 农村自动自发的教育 五、启蒙教育的审思 一夜发白《千字文》 先学做人,再谈政治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但求能够写信记账 学童“齐放好喉咙”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道”字的五个内涵 “德”字的内涵 “天”字的五个内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怎样才算是“大人”? 《乾卦?文言》新解 还它的本来面目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北方与南方的文学风格 《大学》首文竟可以治病!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四纲、七证、八目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 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学》 “亲民”改作“新民”! 擅自改编《大学》次序 一字之差的故事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宋儒理学兴起的背景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 第二篇: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谢谢你没有说破 “浑沌”竟不得好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知”与“止”的互动关系 吹毛用了急须磨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止”与“定”的因果关系 九次第定的修证功夫 “觉”与“观”的四个层次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重点在“淡泊”上 “动”与“静”的现象 形而上之道的“静” 千斤之重的“能”字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须先做到身心“轻安” 彻底“安心”的故事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虑”及“思”、“想”的意义 “虑而得”的道理 第三篇: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曾子“内圣外王”的大手笔 庄子所见略同 “圣王”须德术兼备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胎儿是否有“知”? 王阳明如何“致知”? 明辨“能知”与“所知” “生而神灵”参《内经》 二一、致知与格物 从“知人”到“知物”之性 《易经?系传》可旁通 穷理尽性,以济天下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看万物如何分类 仁民爱物天下平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反观人类发展史 东西方分野的关键 追逐消费的危机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人身只有使用权 从《内经》看修身的内涵 心物一元防“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从“性”到“性理”之学 自性如何“止于至善”? 由“意”衍生的各种心态 心、意、识(知性)的差别 从人身生命的形成说起 行为大半受情绪影响 二六、尧舜不来周孔远 尧舜周公的好榜样 孔子重视仁民爱物而尊王 第四篇: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齐家”的妇女真伟大 帝王家庭问题多 管仲与齐桓公的精彩对话 二八、帝王样板齐桓公 真正的政治家是什么?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物? 管仲怎么报答鲍叔牙? 今天还须向管仲借镜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一统中国的历史背景 吕不韦的“奇货”投资计划 秦始皇从整顿宫闱着手 秦始皇的性格是如何形成? 秦始皇的一封亲笔信 灭六国者,六国也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奉行秦孝公以来的法治 焚书坑儒事件的真相 郡县为中央的“分公司” 张良一席关键性的盘算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修身”从自我批评做起 大舜孝感天地平天下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从刘邦的“龙颜”说起 “豁达”背后的身世和性格 “骄纵”的吕后实在不简单 史书给刘邦的短评 刘邦与吕后之间的钩心斗角 为刘汉后代的悲剧奏了序曲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得力于母亲的教诲 两封信就化解了两场兵灾 贾谊堪问唯鬼神 汉武帝、元帝文化政策的流弊 第五篇: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原本《大学》自释“诚意”的八正知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步曲 “慎独”要慎什么样的“独”? “诚于中,形于外”的深远道理 学养须从日常行事中过来 总结历史人物经验在“自明” 君子为什么“无所不用其极”? “诚意”在外用上也须“知止” 三五、修身与正心 人身难得要珍惜 “心”能转“身”的道理 管子有关身心的学说 庄子特别为残障者加油! 中印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修身的重点在正其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祠堂曾是社会安定的基石 “社会福利”工作由来已久 从“张公百忍”的故事说起 尧可不愿多子多孙哪!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修身齐家的五个心理问题 由“亲爱”而产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由“贱恶”而产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从“畏敬”鬼神说到近代“人造神” 从史实中领悟“畏敬”的正反道理 从史实中体会“哀矜”的正反作用 从史实中了解“敖惰”的心理背景 给自己、父母、领导人的启示 第六篇: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中国上古社会以“礼治”为主 谈“民主”要从自己身上做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三太”的母仪 太伯推位让国的遗风 周末第一文化大使——季札 孝、弟、慈的道理 推位让国与统一江山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威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