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有能量的父母话术(精)
0.00     定价 ¥ 6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9282322
  • 作      者:
    张濮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近100个最令父母们感到棘手、纠结如何回答和沟通的问题,为父母示范正确、有效的关键沟通话术。以情景展现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家长们解读和分析问题,给出具体的沟通话术,帮助父母快速掌握正确有效的沟通方式,的让亲子沟通不再成为激发矛盾的根源,而是促进亲子关系和引导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为便于读者分主题阅读以及在应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翻阅到相应内容页面,本书将内容分划分为学习习惯、交朋友、品格培育、树立自信、自我管理等几个大主题,在不同主题之下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逐一解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濮,资深亲子教育咨询专家,家庭治疗师;应用心理学专业讲师,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专家;国内知名EAP专家,身心疗愈专家;国家认证笔迹心理学分析师,图画心理分析师。
   曾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发展中心首任副主任、中国妇女报母婴关爱俱乐部家庭心理指导中心首任主任、人社部中职协国家人才教育网特聘高级EAP职业讲师暨EAP项目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家庭与青少年工作分会特邀专家、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等。
   受邀至众多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讲座、团体辅导及个案咨询项目,深受欢迎。
   张濮老师擅长将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应用于亲子教育和咨询中,解决家庭问题评估、家庭咨询、亲子关系、孩子成长困境突破、考试分数提升等问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沟通”是亲子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随着宝贝慢慢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在教育陪伴孩子的道路上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父母的一句话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扼杀孩子尝试的勇气!父母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走向,也决定了是否能够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做好引导和教育。
   本书中,张濮老师汇集多年咨询个案经验,针对小学阶段为主的家长可能或正在面对的85个高频亲子关系难题,以情景展现的方式,结合现代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引领家长看到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为家长示范正确、有效的关键沟通话术,让家长学会用正能量的话语传递父母之爱,带给孩子需要的爱、信心、安全感,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面对孩子的终极提问“为什么每天都要上学”:变被动为主动
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每天都要上学的时候,往往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孩子在与上学相关的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负面信息,从而引起孩子本能的逃避心理,这个信息可能来自学校、课堂,甚至上下学路上、写作业时的困难,或者仅仅是重复的生活等“痛苦”的体验。
另一方面,孩子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可能不是因为“上学”这个活动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由于其中的经历没能满足孩子相关的心理需求。换言之,相较于“上学”,孩子有更渴望参与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讲,不上学可能更接近于趋利避害中的“利”。
总之,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成年人问出“为什么要上班”一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说服条件。
但孩子的各种疑问,未必是真的想要向家长提问而获得答案,孩子往往是通过提问,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或者想告诉你发生的事情,但不知如何开口,就变成了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要上学?”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才是问题呢?
当家长面临孩子提出的“我为什么每天要上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必惊慌。只要想一下孩子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然后去询问孩子就可以了。
家长可以问“咦,我很好奇你怎么会想到问这个问题”或“发生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疑问”从而引出孩子自己的解释。
也可以回应“嗯,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先肯定,继而可以说“让让你产生这种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呢”或“发生了什么,会让你有这样的思考呢”。
这样的提问,都是站在一个不把问题当“问题”的角度,是一个尊重孩子“可以有疑问”的角度,是一个对孩子成长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状况”很包容的角度。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之所以会紧张,是基于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负面经验,或者是家长自己的担心,家长会把自己的担心“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担那个他恐惧的自己。家长“恐惧”的是什么呢?多是我们无法满足的愿望,比如“不上学将来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要靠父母我来养活你,而我真的不敢保证我可以养你一辈子,或者我可担不起养你一辈子……”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才是问题呢。
孩子对于家长的焦虑是非常敏感的,当家长对自己的焦虑减少了,那么应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时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孩子提问题,家长都可以反问“咦!你怎么想到问这个问题”,变被动为主动,自如应对孩子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从而可以做个智慧家长。
P2-4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督促学习这样说,轻松启动孩子的内驱力
 面对孩子的终极提问“为什么每天都要上学”:
 变被动为主动
 孩子写作业总是不专心:
 给孩子安宁的心和安宁的环境
 孩子总是玩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每天晚上都像打仗:
 孩子的需求和家长满足方式的错位
 孩子写作业敷衍了事:
 家长管多了,孩子的自觉性就小了
 孩子回家就打游戏:
 启动家庭的“动力链条”
 孩子测试成绩不够好,家长怎么询问
 忽略期待,关注孩子
 孩子遇到问题就说“我不会”:
 找到“我不会”背后的“心理诉求”
 孩子学习偏科:
 给“俄狄浦斯情结”一个升华
 临近考试,如何鼓励孩子:
 营造平常心,对抗“考前焦虑综合症”
 孩子不愿意上辅导班
 强迫孩子一定怎样,反而让孩子更逆反
 “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你就不行”: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的暗示作用
 孩子说不想上学了:
 上学,是对孩子“社会适应性”的考验
 孩子觉得学习没用,想当UP主:
 从孩子正向的期待入手去引导
第二章  帮孩子融入校园生活,这些“定心丸”是关键
 孩子三天两头生病,影响上学:
 “身心症”的表达
 孩子上课不听课,爱和老师顶嘴:
 孩子行为的背后是期待
 孩子对老师有不满:
 有父母的那个家是孩子心中唯一的港湾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
 边界感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
 孩子喜欢向老师“告状”:
 主动求助是一种能力
 如何询问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欺负:
 就观察到的孩子的状态询问
 孩子放学后,家长怎么询问一天的学习状况:
 越是盯着问,孩子越容易生出反抗之心
 发现孩子考试作弊:
 所有风险行为背后都会有利益的存在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要怎么教他有效保护自己:
 家长要挺身而出做孩子的后盾
 怎么预防孩子被校园暴力:
 教育孩子关注自己的言行
第三章  要孩子性格好、朋友多,先给足孩子社交的自信心
 孩子胆小内向:
 有力量的妈妈胜于一切“武器”
 孩子在外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家长学会适当放手,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空间
 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总是落单:
 允许孩子可以在“圈”外观望和犹豫
 孩子跟朋友一起谈论别的小朋友不好的事:
 “八卦”也是发展友谊的一种方式
 孩子觉得交不到真心朋友: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想要得到大人的帮助
 孩子交友被拒绝:
 对孩子更有影响的是家长的态度
 孩子不肯分享玩具:
 家长可以做“支持型的旁观者”
 孩子比较霸道,不肯与别人合作:
 过度的控制,是因为怕失控
 小朋友对异性同学说“我爱你”:
 5~7岁,孩子会展开“婚姻敏感期”
 孩子“早恋”:
 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四章  父母学会表达爱,孩子走到哪里都充满力量
 孩子不尊重家里的老人:
 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处理
 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
 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督促
 孩子总对父母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往往是父母“逼迫”的产物
 除了“宝贝我爱你”还有什么话可以向孩子表达爱:
 具体地赞美孩子的正向特质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的态度吗:
 家长要分清哪些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孩子无关
 大娃和二娃之间争抢:
 智慧的家长,不参与孩子的争抢
 孩子喜欢攀比,嫌弃家里穷:
 父母自信了,才能将这份自信传递给孩子
 经常加班出差,怎么跟孩子增加亲密度:
 创造属于自己家人的文化,让孩子可以更深切体会父母的关爱
 “我不要你了”这句话为什么不能说:
 安全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
 孩子不想上学,将来怎么独立:
 这是家长自己内在的恐惧
 小孩不肯分床睡:
 给予孩子与父母“分化”的基本环境
 孩子希望父母陪着一起玩,但父母工作太忙:
 让孩子理解的方法
第五章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是在向父母口中优秀的自我做认同
 家长如何有效地给孩子立规矩:
 让孩子可以认同一个好的自己
 立好规矩之后,孩子不好好遵守:
 没有不想遵守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了解孩子心思的父母
 当孩子说“我想再玩一会儿”:
 孩子在和限制他的家长争取“支配权”
 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时间观念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在寻求父母的关注
 老人过度溺爱孩子,父母如何劝阻:
 整理好家庭关系的边界
 孩子喜欢宅家,怎么让孩子走出家门:
 从孩子不喜欢的事物中找到在意的事
 孩子做什么都问爸爸妈妈的意见,依赖心强:
 及时给予孩子的“成长力”以释放的空间
 对孩子怎么夸奖才合理:
 家长从内心感到孩子的好,客观夸赞
第六章  高素养的小孩人人爱,积极心理和边界感不能少
 孩子说脏话:
 教会孩子什么样的语言能更好地表达情绪
 发现孩子撒谎:
 问题背后都有正向的期待
 孩子说话总用攻击性的语言,比如“你去死吧”:
 愤怒不去化解,有可能会质变成“反社会人格”
 孩子爱吹牛,说话夸张:
 孩子的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