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早期共产党人在武昌/人物系列/武昌历史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4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8250163
  • 作      者:
    李良明,丁言模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发源地之一,毛泽东、恽代英、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于1919~1927年期间都在武昌留下过足迹,从事革命斗争工作。他们在恶劣环境下不怕牺牲,为改变中国命运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本书主要讲述了他们这一时期在武昌的革命斗争经历。 本书可谓宣传推介武昌的集大成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良明,男,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1924年、1926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在1927年中共召开的“八七”紧急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工农革命军。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1931年先后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自党的七届一中全会后,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体系,即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功地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指引我国迅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和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毛泽东又率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字顺生,读过两年私塾,原本是贫苦农民,为人精明,后来在种田之余,兼做贩运谷米生意,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成了富农。母亲文素勤(文七妹),和善好施,勤俭持家,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
毛泽东与武昌的缘分,是在五四时期建立起来的。早在1918年8月16日,毛泽东赴北京筹备湖南留法青年勤工俭学时便途经武昌。
虽然这次没在武昌停留,但是毛泽东对以恽代英为代表的湖北进步青年还是熟悉和敬佩的。1918年4月,毛泽东等在湖南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在全国最有影响的爱国进步团体之一。在这之前的1917年10月,恽代英等在武昌创办了类似性质的团体互助社。
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曾回忆道:
1917年(应为1918年——笔者),我和其他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学会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体,叫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其中有它的领袖恽代英,在反革命政变中被蒋介石杀害。 一年后,毛泽东来到武昌,那是1919年岁末。他先住在汉口明德学校,后一直住在利群书社。
一天下午,武昌横街头胡林翼路18号,林育南和同伴们正在这里忙活。他们把一排排新书架整整齐齐沿墙壁一字排开,将书架上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原来前几天,这家房主的媳妇难产而死,房主怕闹鬼,另迁他宅,将这栋一楼一底的房子便宜出租。正在筹建利群书社的恽代英、林育南,不怕鬼,不信邪,靠着恽代英伯父捐资的20元和他们先前创办的书报贩卖部赢利的35串钱,租下了这栋房子,楼底作为利群书社店铺,楼上用作他们的寝室和会客室。
突然,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持雨伞、肩挎包裹的青年走了进来,操着湖南口音,向正在搬书架的林育南问道:“请问,恽先生在这里吗?”
林育南放下书架,抬头一看,只见这位青年身材魁梧,国字脸,面带微笑,双眼皮下一双睿智的大眼炯炯有神。
“听口音,先生是湖南人,打从长沙来吧?”林育南没有直接回答客人的提问,热情地反问一句。
“是呵,下车好一阵子了,找得好苦的呢!”
“湖南人,从长沙来,”林育南心想,“代英在长沙的朋友,只有毛泽东,莫非来人正是?”但他不敢贸然肯定,便以探询的口气又问道:
“你是?”
“我是毛泽东,恽先生的朋友!”P1-3
展开
目录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中共武汉早期党组织的发起者——董必武
一至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真正的布尔什维克”——陈潭秋
“不投降环境的人”——黄负生
“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
中共湖北省委首位书记——张太雷
中国工人和青年运动先驱——林育南
“劳工律师”——施洋
中华大学教授——刘子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