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基层单位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
重庆电大石柱分校与重庆电大康养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四校合一,实行“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承担着全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康养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与服务、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管理、市民社区教育管理等职能。近两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石柱县“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与“大康养”产业发展高位对接,以服务“康养石柱”建设为宗旨,以提升质量铸造特色为目标,以培养康养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相互协调同步驱动的“两轮”,聚集优质康养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服务“康养石柱”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校地共建康养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学校以基层电大转型发展为契机,对接石柱县“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把转型发展的方向确定为创建康养学院,主动向县委、县府及教委汇报电大转型为康养学院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电大转型发展和康养学院创建工作。在市电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3月,石柱县人民政府与市电大签订了《合作共建康养学院框架协议》,并于4月正式挂牌成立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康养学院。正在建设中的康养学院以重庆电大石柱分校为基础,以培养康养人才、提升康养从业人员技能、提高居民康养知识、传播康养文化为主要职能,以重庆电大为主体合作单位,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立足石柱,服务重庆,辐射全国,康养特色鲜明,在重庆电大办学系统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康养特色学院。
创新办学育人模式,助力康养人才培养。学校以康养从业人员为培养主体,以服务康养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为重点,始终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作为服务“康养石柱”建设的重要双轮,“学非融合”并举,初步形成了“三对接”(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学生对接职业岗位)的办学模式和“聚焦一实践一协同”的人才培训模式。“聚焦”即聚焦产业发展的需求,以需求导向设定人才培训目标和设置培训课程;“实践”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学员的实践实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协同”即培训资源要素统筹协调,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实现培训资源的最大效用。在学历教育方面,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开设药学、心理健康专业,为康养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按照量力而行、积极作为的原则,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合作与支持,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康养产业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累计培训1900多人次。利用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大力开展提升市民康养素质的“康养”系列培训活动,每年培训20000人次以上。
树立“康养+”专业建设理念,构建课程资源体系。学校组建团队,深入乡镇(街道)、企业和康养服务机构,调研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和康养人才需求。着眼“康养”内涵和土家族特色文化两大维度,以康养为主线,定位康养学院专业建设方向与价值取向。对接石柱县“6+1”(观养、疗养、食养、文养、动养、住养+康养制造业)大康养产业的人才需求,树立“康养+”专业建设理念,重点建设与石柱县康养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母婴护理方向)、文化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专业,正在开发《康养石柱》《风情土家》《黄水人家》《吃在石柱》等特色教材和课程资源。以非学历教育中的社区教育专业及课程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已经初步形成了“33353”专业系统,即“三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专业建设原则、“三原色”(以土家文化为底色、以休闲养生为本色、以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课程特点、三大主导专业(养生保健、休闲文化、新技术应用)、每个专业五门核心课程、形成三个项目品牌(龙河讲堂、“康养黄水”特色课程培训和“康养之星”大众评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