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设计与实践》:
二、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系统的特性
志愿服务系统就是把志愿服务中众多要素所具有的复杂性进行有机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志愿服务,从志愿服务的整体与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去考察志愿服务的系统构架及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志愿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志愿服务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志愿服务系统的整体性。志愿服务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志愿服务各行为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新质。志愿服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不仅包含着给予和接受,是志愿者直接作用于受助对象的结果,还包含志愿组织的管理及运行等间接作用,参与者通过志愿服务项目,或是以崭新的形式从事传统的服务活动,或是为了某一特殊需求,从而共同合作,使得志愿服务系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假定志愿服务系统的环境对志愿服务系统是有利的前提下,志愿服务系统目标的实现,由志愿服务结构和志愿服务要素两方面共同作用,所以志愿服务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实现,不是志愿服务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不局限于志愿服务内部结构的整合。
二是志愿服务系统的层次性。志愿服务系统的结构层次性,是指在系统中要素间的相互关联,通过一定的要素结合方式,使得系统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继而实现系统目标。志愿服务目标的层次,根据组织模式不同,可分为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和体制外志愿服务组织。我国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多是在校团委的推动下组建起来的,校内的志愿服务组织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志愿组织、基层志愿组织。在这种模式下,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上级团组织倡议提出,下级志愿组织负责落实,志愿服务运行方向可分为“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模式与“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模式。与团委推动的志愿服务模式相反的是,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模式,有学者将其称为“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模式愈发活跃,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由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发起的志愿组织,另一类是由兴趣团体转化而来的志愿组织。
三是志愿服务系统的协同性。志愿服务系统的协同性,是指对志愿服务系统中各要素的协调与整合,使得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挥的性质。志愿服务系统的协同,按照行为主体不同,分为志愿组织、志愿者、受助对象三种类别。首先要强调的是志愿组织、志愿者、受助对象之间是相互协调与关联的。志愿组织是志愿服务协同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承担着管理志愿者、筹集资金、拓展项目等业务工作。志愿组织负责整体协调,对志愿服务各子系统进行战略部署与宏观决策。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系统的桥梁,是连接志愿组织与受助对象的重要枢纽。考察志愿者,主要考察志愿者的人格特质与基本素质。人格特质包含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奉献精神,基本素质包含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交际能力及专业技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因服务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扶老、助残、帮困志愿服务,其服务对象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低收人人群、女性群体等。为保证不同主体的需求与不同形式的服务效果,志愿服务系统的协同性对志愿服务具体实践至关重要。
四是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原理,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志愿服务系统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子系统的干扰而发生性质和功能的偏离后,仍可以自动调整恢复到原有状态的张力。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从外环境与内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外环境层面讲,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志愿服务的有序进展,主要包含以下两点:其一是宏观的志愿服务法规,其二是微观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文化。因志愿文化与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深层动力源,所以志愿服务精神与文化对于维系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内环境层面讲,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志愿服务的运行、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发挥其主动性,以维系志愿服务系统的整体稳定。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含以下四点:完善志愿服务系统的激励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系统的管理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系统制度保障,完善志愿服务系统的危机应对策略,从而维护志愿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