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鸟类多样性状况
1.1 物种多样性状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地势西高东低,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和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农田、湿地、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的生物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中国地跨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动物地理区系,是同时拥有两个不同动物地理界的国家,同时还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东非—西亚迁徙路线”和“中亚迁徙路线”上,在中国分布的鸟类有1445种*(郑光美,2017),约占世界现存10787种鸟类(Gill et al.,2020)的13.40%,这也造就中国成为鸟类资源*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1.1.1 鸟类种数普查沿革与变化
1.鸟类种数普查沿革
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鸟类物种就有了记述。《诗经》(距今约3000年)记载鸟类77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共计记载鸟类77种,王圻和王思义的《三才图会》(1607年)一书列鸟类113种(郑作新,1994a)。我国现代鸟类学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多由国外学者开展,都尝试回答“中国有多少种鸟类”这一问题。自郇和(Robert Swinhoe)于1863年首次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及其主要地理分布》(Catalogue of the Birds of China,with Remarks Principally on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记载454种)后,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鸟类进行了大量研究(张正旺等,2004;刘阳等,2013)。祁天锡(Nathaniel Gist Gee)是继郇和之后对中国鸟类进行较为系统整理的国外学者,于1925~1927年完成了《中国鸟类目录试编》(A Tentative List of Chinese Birds,收录1025种),其后,在1931年和1948年,又相继发表了修订本,*终收录1028种(Gee et al.,1948)。
20世纪上半叶鸟类学研究进行了一场学科引进并使之本土化的运动,以常麟定、傅桐生、任国荣、寿振黄、郑作新等为代表的中国鸟类学者开始对中国各地的鸟类区系组成进行研究。任国荣先生是中国鸟类学系统分类研究和地理分布研究的开创者。寿振黄先生于1927年发表了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鸟类学论文,并于1936年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鸟类志。郑作新先生于1947年发表了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全国性鸟类名录(Checklist of Chinese Birds),记载1087种鸟类;《中国鸟类分布目录》记载我国鸟类1099种(郑作新,1955,1958a);1964年发表的《中国鸟类系统检索》收录我国鸟类1140种(郑作新,1964);《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记载我国鸟类1166种(郑作新,1976);《中国鸟类区系纲要》(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记载我国鸟类1186种(郑作新,1987);《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记录我国鸟类1244种(郑作新,1994b)。进入新千年,再版的《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第二版)记录我国鸟类1253种(郑作新,2000);约翰 马敬能等(2000)编撰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录了可能分布于我国的鸟类1329种;赵正阶教授(2001)的《中国鸟类志》全面介绍了1288种鸟类;郑光美教授编著的《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收录我国鸟类1294种(郑光美,2002),2002年的《中国鸟类系统检索》(第三版)记载了我国鸟类1319种(郑作新,2002),《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记录了我国鸟类1331种(郑光美,2005),《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收录了我国鸟类1371种(郑光美,2011),《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记载了我国鸟类1445种(郑光美,2017)。2020年,在全国观鸟团体观鸟数据的基础上,以全球鸟类名录10.1版和10.2版(IOC10.1和 IOC10.2)为讨论基础,编辑出版的《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8.0》,共记录1480种鸟类(中国观鸟年报编辑部,2020)。目前,我国*新的鸟类种类数是2021年《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记录的1491种(刘阳和陈水华,2021)(图1-1)。
图1-1 文献记载的中国鸟类物种数
2.鸟类种数的变化
1946~2017年的约70年内,中国鸟类的种类记录增加了358种,其中20世纪50~90年代的40年间增加了100多种。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间,中国鸟类记录增加了200多种。我国鸟类种类记录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①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些新鸟种相继被发现和描述,如金额雀鹛(Pseudominla variegaticeps)*(Yen,1932)、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李桂垣,1995)、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Zhou and Jiang,2008)、四川短翅蝗莺(Locustella chengi)(Alstr.m et al.,2015)等;②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开展和中国观鸟活动的普及,一些中国鸟类新分布记录被发现,如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阿尔泰雪鸡(Tetraogallus altaicus)、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等;③随着鸟类系统分类方法的发展,一些以往通过形态分类列为亚种的种类,经鸣声、分子、行为和演化历史等证据综合分析,被提升为种,如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霍氏旋木雀(Certhia hodgsoni)、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等。
同时,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出版后,又有一些中国鸟类新记录被发现,如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发现的侏鸬鹚(Phalacrocorax pygmaeus)*(马鸣,2018)、上海滴水湖发现的丝绒海番鸭.(Melanitta fusca)(何鑫等,2021)、新疆阿克陶县发现的草鹭指名亚种(Ardea purpurea purpurea)(王瑞等,2019)、云南勐腊县发现的白眉黄臀鹎(Pycnonotus goiavier)(董江天等,2020),等等,说明我国鸟类种类记录仍处于变化之中。根据这些新记录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将其出现的原因分为三类:①其原有分布区距离中国较远,新记录出现在非繁殖季节,可能是由于气候等不确定因素漂泊到中国境内,如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白尾麦鸡(Vanellus leucurus)等,具有较强的迁徙和扩散能力;②原有分布区邻近中国,已确定或者有可能在中国繁殖、越冬或迁徙过境,主要为雀形目种类,如白顶鹀(Emberiza stewarti)等;③种群扩张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在中国分布,如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彩虹蜂虎(Merops ornatus)、休氏白喉林莺(Sylvia althaea)等。新记录分布的热点地区主要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交界的省区(云南、新疆、西藏、广西等)和沿海省份(台湾、福建、天津、河北、香港等),而出现在这些地区的原因包括:①鸟类多样性高且区系复杂的边境地区,如西藏、云南、新疆等省区,与这些省区相邻的国家有分布,在中国尚未有记录的鸟种可能在此出现;②沿海地区处于鸟类迁徙通道上,且常出现台风、热带风暴等灾害性气候,出现迷鸟的可能性比较大;③上述区域是观鸟者和鸟类摄影爱好者集中的地区,他们在野外的观察增加了中国新记录鸟种被发现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观鸟活动的日益普及,中国(尤其在广阔的海域内)的鸟类种类记录仍有继续提升的潜力(刘阳等,2013)。
1.1.2 特有鸟类
特有现象是相对于世界广泛分布现象而言的,任何不属于世界性分布的物种,都可以称为其分布区内的特有种,其形成与地质、气候和生物进化的进程有关,是用来表示某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雷富民等,2002a)。
关于中国特有鸟类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类标准较为宽泛,将“主要分布区”和“主要繁殖区”在中国的定义为中国特有种(谭耀匡,1985;雷富民等,2002a,2002b;雷富民和卢汰春,2006);一类标准则较严格,认为“地理分布上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的物种”,且“除考虑该物种在起源中心和自然地理分布上的独*性,还必须考虑其在邻国有无分布”(张雁云,2004;郑光美,2011,2017)。
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确认中国鸟类特有种共93种,隶属于5目25科55属,占全国鸟类种数(1445种)的6.44%(郑光美,2017)。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的76种相比(郑光美,2011),增加了17种,产生变化的原因如下:①因亚种提升为种,且其分布区范围仅为中国的物种,包括14种,如台湾竹鸡(Bambusicola sonorivox)就是由灰胸竹鸡(B. thoracica sonorivox)亚种提升为种;②中国境内新发现的物种,仅四川短翅蝗莺1种;③新列入的中国特有鸟种2种: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和斑翅朱雀(Carpodacus trifasciatus)(表1-1)。
表1-1 中国特有鸟类变化情况
在特有鸟类中,雉科(Phasianidae)和噪鹛科(Leiothrichidae)的特有鸟种*多,分别有22种和19种,占特有种的40%以上。雉科马鸡属(Crossoptilon sp.)的4种鸟类和雉鹑属(Tetraophasis sp.)的2种鸟类均仅分布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属。朱鹀科(Urocynchramidae)的唯一种朱鹀(Urocynchramus pylzowi)生活在青藏高原,是我国鸟类的特有科。
1.1.3 鸟类受威胁状况
伴随着社会发展,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环境污染等,我国的鸟类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湿地围垦、食用野生鸟类和鸟蛋、投毒、非法捕猎、走私、基因污染等(张雁云等,2016)。
为保护我国鸟类资源,1989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短尾信天翁(Phoebastria albatrus)等41种鸟类(或类群)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角*(Podiceps auritus)等184种鸟类(或类群)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989)。2021年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原有名录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0种,环颈山鹧鸪(Arborophila torqueola)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30种。同时,有黑琴鸡(Lyrurus tetrix)等31种鸟类保护等级升至一级(表1-2)。目前,共有92种鸟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2种鸟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1)。
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将中国183种鸟类划分为野生灭绝(Extinct, Ex)、国内绝迹(Extirpated,Et)、濒危(Endangered,EN)、易危(Vulnerable,VU)、稀有(Rare,R)、未定(Indeterminate,I)等类别(郑光美和王岐山,199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