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不是用金钱和物质的培养
女孩又称“千金”,也有父母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公主”,这些称谓看起来都和金钱、物质密切相关,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养育女儿需要用丰厚的金钱物质做后盾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穷人家的女儿就成不了“千金”“公主”,她们的父母也根本“富养”不起她们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难,父母首先要理解“富养”的真正含义:富养,它不是指物质上的富足,不是要父母用大把的金钱去养育女儿,而是指精神上的富足。当然,物质上的富足也是养育女儿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为女孩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但如果父母掌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就会毁了女儿的一生。
教育专家认为,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约束女孩的行为,良好的精神环境则可以陶冶女孩的性格。而这里的物质环境不是指名车豪宅,而是指一个会让人感到愉悦、舒服,并且干净、整洁、明亮的家庭环境;精神环境是指一个和谐、轻松、给人积极向上感的家庭氛围。
方法一: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所谓“完全的人”,就是指身心健康,不是那种只把金钱、物质当成生命全部的人。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为女儿创造一个成长、学习的良性物质环境,让女孩学会自己创造生活,而不是在父母的“肩膀”上享受生活。
一位明智的爸爸是这样做的:
我是国内一家顶级饭店的总负责人,可以说家庭条件非常好。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小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但我从不让女儿们耽于物质享受,而是会在金钱上严格控制她们,比如每周我会给大女儿5元零花钱,小女儿则是2元。比起同龄人,两个女儿的东西要丰富得多,家里有非常多的玩具,都是国外最新款的,但是这些东西买回来,我会控制她们玩的时间,并且告诉两个女儿:“你们现在拥有最新的玩具、穿漂亮名贵的衣服,都是爸爸妈妈辛苦赚钱,因为疼爱你们才会给你们买的,但这不代表你们以后就会拥有这些,将来你们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给自己买想要的东西。”
平时女儿提出的合理要求,我都会满足,而且我还给她们每人开了一个银行户头,让她们自觉地拿出一部分钱存进去,另一部分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对于这些我和妻子都不干涉。如果女儿提出一些要求,我会在充分了解她需不需要的情况下,选择满足还是拒绝。
对于两个女儿的特长,我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方法,以前我也送她们去学过绘画、钢琴之类的,但是大女儿没兴趣学,所以就退出来了,而她对舞蹈比较有兴趣,我就让她学舞蹈,偶尔她会去学跆拳道和滑旱冰……总之我就是希望两个女儿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以后能独立坚强地生活。
方法二:用“学分制”培养女儿合理对待金钱
一位妈妈是这样采用“学分制”教育女儿的:
女儿今年8岁,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公童”,我是一名外资企业的高管,老公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她的爷爷奶奶目前定居在新加坡。因为家里就这一个孩子,所以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老公更是提倡女儿要“富养”。我不反对这个提议,但是我认为“富养”女儿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只会害了孩子。所以我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培养女儿对金钱的认识。
所谓学分制,就是把女儿所有的日常行为都集中到学分板上,如果今天女儿自己穿衣服、刷牙,自己练琴、温习功课,帮助妈妈分担家务,那么每做完一件事情,她就可以到学分板上贴一个小星星,一周总结一次,学分可以用来和我们兑换玩的时间或者金钱。我还在网上为女儿申请了一个虚拟账户。她兑换钱后可以自己到电脑里结算,然后平时她的私人开支都从这里提取。
“学分制”实行一段之后,女儿渐渐明白物质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要够努力才能够得到肯定和奖励。
马克·吐温说过:“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父母“富养”女儿尤其应该注意孩子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决不能让女孩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应该引导和教会女孩用什么方法去获得金钱、怎样更好地利用金钱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富养不等于“娇生惯养”
8岁的婷婷在一所重点小学学习,班上的同学家庭条件都很不错,绝大多数家里都有车。婷婷的爸爸妈妈平时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照顾她,所以父母为了补偿亏欠女儿的“亲情”,就在物质上对女儿极力满足,尤其在零用钱上,爸爸对婷婷非常大方,每周都给她好几百。 前一段时间,婷婷的爸爸将远在老家的母亲接来同自己的家人住一段时间,顺便帮忙照顾读二年级的女儿婷婷。
一次。爸爸因为临时有事没有开车到学校接婷婷放学,就让自己的母亲代替自己去接孩子。没想到放学后,婷婷看见来接自己的竟然是衣着寒酸的奶奶。于是怒气冲冲地冲奶奶吼道:“滚!滚!我不想看到你。”说完,自己上了回家的公交车,理也没理奶奶。
第二天,婷婷的奶奶难过地收拾起衣服,回老家了。这时,爸爸才知道前因后果,竟然是女儿怕在同学面前丢脸才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