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唐力行
分序/唐力行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边缘人”的发声
(二)曲艺、戏曲艺人的研究
(三)苏州评弹艺人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理论借鉴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借鉴
(三)资料来源与使用
四 概念、研究对象界定与时间限定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章 竞争中生存: 近代评弹艺人“走码头”
一 “走码头”在江南:近代说书人的演艺日常
(一)江南“书码头”:近代评弹艺人的生存空间
(二)走码头:近代评弹艺人的生存方式
二 优胜劣汰:演出竞争与生存差异
(一)敌档与“倒汤面”:个体艺人的竞争与压力
(二)市场竞争中艺人分层与流动
(三)各层级艺人的生存应对
三 行会组织的市场规范与保障
(一)市场秩序的规范
(二)行业利益的维护
(三)行业救助与保障
四 利益与道义:评弹艺人“走码头”的生存逻辑
(一)基于经济利益的生存理性
(二)基于行业道义的生存伦理
(三)“利益”与“道义”的良性互动
小结
第二章 改造中生存:20世纪50年代个体评弹艺人的生存境遇
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评弹文艺改造
二 文艺改造中个体评弹艺人的多元面相
(一)顺从与应付:改造与生存之间的双重应对
(二)观望与拖延:踌躇于新旧书目之间
(三)徘徊与退团:组织化下艺人对个体演出的坚持
三 50年代中期个体艺人市场空间的萎缩
(一)个体+长篇与评弹团+中篇:苏州评弹演出的两种模式
(二)评弹团的竞争与个体艺人高端市场的丧失
(三)书场的公私合营与个体艺人基层市场的萎缩
四 50年代后期个体艺人的生存困境、队伍整顿与集体入团
(一)市场萎缩下个体艺人的生存困境
(二)50年代后期个体评弹艺人队伍的整肃
(三)评弹队到评弹团:个体艺人实现组织化
小结
第三章 夹缝中生存: 集体化时代的评弹“飞兄”
一 死灰复燃:评弹“飞兄”与个体演出的延续
(一)评弹“飞兄”的产生与群体构成
(二)“单干风”:1962年至1963年个体演出的短暂繁荣
(三)1978年至1983年“飞兄”的重新活跃
二 评弹“飞兄”存在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动机:个体评弹演出具有高收入
(二)评弹市场的空隙
(三)政府的管辖空隙
三 生存游击战:评弹“飞兄”的市场空间与生存技巧
(一)乡村茶馆书场:个体艺人的生存据点
(二)“飞来飞去”:个体艺人的生存形态
(三)变通策略:个体艺人生存技巧
四 管控与让步并举:政府对评弹“飞兄”的应对措施
(一)管人先管场:对书场管理的强化
(二)“五合一”:政府多部门联合纠察
(三)压缩农村市场:评弹团下乡与培养业余故事员
(四)适当让步:部分吸收与适当演出
小结
第四章 市场衰落中生存:1984 年以来的个体评弹艺人
一 个体评弹艺人的身份定位
(一)特约演员:合法外衣下的个体演出
(二)1983年个体艺人合法身份的重新认定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与集体身份的讨论
(四)脱团与挂团:个体与集体的身份模糊化
二 个体演出市场与活动空间
(一)1984年以来评弹市场的衰落
(二)个体艺人的生存空间
(三)个体艺人的演出线路
(四)维系市场的应对策略
(五)福利书场:个体艺人生存的双刃剑
三 演出收入与晚年生活
(一)80年代中期个体艺人的收入状况
(二)90年代以后个体艺人的收入变化
(三)个体艺人的晚年悲情?
小结
余论 个体艺人生命、生计与评弹艺术生态
一 传统时期“走码头”的市场竞争与评弹良性发展
二 艺术政治化与传统艺术特征的断裂
三 艺术特征回归与竞争机制重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原曲管艺人花名册(1965年6月)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