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后,你将可以掌握如下知识。
描述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方式。
列出参与基因表达的主要细胞成分。
给出一些遗传学影响现代医学、农业和进化的例子。
提出遗传学的发展对哲学、伦理学、法律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的见解。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袓国
中国有很多读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形象地描述了遗传的现象。但是,对于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的物质是什么并不清楚。1865年,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在布隆(现为捷克布尔诺)发表了有关豌豆的研究论文,他自己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篇文章会影响整个生命科学[图1-1(a)]。孟德尔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直到1900年,荷兰的德 弗里斯(deVries)、德国的科伦斯(Correns)和奥地利的契马克(Tschermak)几乎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学(genetics)才由此诞生。
遗传学诞生之后,人们就猜测,什么是遗传物质。尽管有种种假说,但公认的是:①遗传物质必须能够复制,这样就能够将遗传信息一代一代地准确传递下去;②遗传物质必须能够表达,这样遗传信息才能具有功能;③遗传信息必须能够改变,这样物种才可以进化。美国科学家奥斯瓦德 艾弗里(Oswald Avery)在1944年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证实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在这之后,有关DNA的研究风起云涌。美国青年詹姆斯 沃森(James Watson)大学毕业后听了一场有关DNA的学术报告,立志研究DNA。他在美国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机构,就越过大西洋到英国求学,在剑桥大学遇到了弗朗西斯 克里克(Francis Crick)。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凭着对科学的热情,研究了大量已发表文献,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终提出了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理论,从根本上解释清楚了遗传的机制[图1-1(b)。从此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遗传学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积极参与了这一计划,2001年完成了24条人类染色体的测序,并于2004年绘制出了草图。从此,遗传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遗传学诞生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时期。很多仁人志士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1936年,正在美国学习的谈家桢(师从遗传学大师摩尔根)才27岁,就应邀在国内的杂志上介绍遗传学,第一次将gene翻译成“基因”,基因这个词无论是读音还是含义都非常贴切,让人们听到以后很容易理解遗传的本质,谈家桢日后成为中国遗传学的领军人物。虽然当时中国处于艰难时期,很多如谈家桢一样学有所成的年轻科学家都返回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着祖国面貌。
引言
遗传学(genetics)阐明了遗传物质如何影响生物体的发育、功能和行为。简言之,遗传学就是研究遗传物质如何影响生命的进程。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前,人们曾主观地认为通过生殖的方式可以将某种物质从父母传递给子女,并且这些物质影响了子女的某些方面。通过假定的遗传物质,人们能够解释为什么父母和孩子可以有相似的鼻子或者相同的眼睛颜色,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兄弟姐妹看上去那么相像!
遗传物质就是一种代与代之间的物质联系,子女从父母那里接受它,他们的子女又从他们那里接受它。然而,子女绝对不是父母的精确复制品,兄弟姐妹也不完全相像。遗传物质在传递途径和传递方式上影响了子女的特征,也导致了个体差异。遗传物质既可以解释个体间的相似性,也可以解释个体间的差异性。
在本书中,我们将研究遗传物质的化学结构、它在活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它的组成。
在第一章,我们将简要回顾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包括过去100多年发现的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会列举一些例子,说明基因分析如何应用于生物学、农业和人类健康。我们还会讲述现代遗传学研究是如何在*新的技术进步下,重新定义几十年前发现的概念的。你还将看到,今天的遗传学是一个动态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新的分支正在不断增进我们对生物世界的理解。
1.1遗传学的诞生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一种科学。遗传学家试图在三个层次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在家族内部从父母到后代、在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的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及基因的活动规律、在生物种群中许多代之间的传递。这三种遗传学分别被称为经典(传递)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本书将分三个部分分别介绍遗传学的这三个领域。
遗传学规律的发现应该归功于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于1865年发表的文章《植物杂交实验》(图1-2)。但是,大家都认为遗传学的诞生应该是在1900年,那一年孟德尔的文章被重新发现。从那以后,遗传学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无论是单细胞水平还是经历了数百万年进化的生物体水平。1900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威廉 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有先见之明地写道:“对遗传规律的精确确定,可能比任何其他可以预见的自然知识的进步,更能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纵览本书,你将能看到贝特森的预言成真。
1.1.1人类认识遗传学的过程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很早就知道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东周列国志》在评论春秋韩原之战时写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一直流传于民间的口头语,其实就是古人对生物遗传现象的具体描述。王充在《论衡 奇怪篇》中写道:“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在《论衡 讲瑞篇》中则写道:“龟生龟,龙生龙。形、色、大小不异于前者也,见之父,察其子孙,何为不可知?”这些叙述表明,生物亲代的遗传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能稳定传给子代,得知某种生物,就可知道该生物的后代是什么样的。人们还知道,从树上结出的香甜可口的果实,种到地里又会长成一棵结满了相同美味果实的大树。《齐民要术 养牛马驴骡》则描述了“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我们在动物的种群中也能看到这些现象,如不同种类的鸡个体间也极尽相似(图1-3)。尽管人们观察到了这些遗传现象,但是遗传的机制是什么?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甚至有了一些借助神灵的解释。例如,美国西南部的美洲原住民霍皮族人(Hopi tribe)认为,如果他们在田地里撒下红色玉米粒,就会长出一种也会产生红色玉米粒的植物,同样,他们撒下蓝色、白色或黄色玉米粒也会收获相同颜色的玉米。他们由此认为玉米种子是霍皮族农民向地球的众神传达了希望收获的玉米类型的信息,众神收到这个消息后,会忠实地还给他们一个产生所需颜色的植物。
在对生物遗传现象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学者还进一步对遗传机制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王充在《论衡 物势篇》中指出,万物“因气而生,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在《论衡 初禀篇》中进一步指出:“草木生于实核,出土为栽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由核实。”在19世纪的欧洲,园艺家、动物育种家和生物学家也试图解释父母和后代之间的相似性。他们普遍的观点是遗传的融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或者认为遗传的原理就像是混合不同颜料一样,红色和白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粉红色;所以父母一个高一个矮,孩子可能会长到中等高度。虽然融合理论似乎有时起作用,但也很明显有例外,如父母也可以生出高于自身平均身高的孩子。
1.1.2教堂花园里的传教士孟德尔
虽然遗传学的融合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遗传现象,但是遗传的本质人们还不是很清楚。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图1-4)在布隆(现位于捷克)的修道院后花园里,用豌豆努力寻找性状从亲本传递到后代的规律。1856~1863年,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不同品种进行了杂交授粉,他将紫色花朵的豌豆品种与白色花朵的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孟德尔发现,第一代杂交的后代都开紫色花,就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没有混合。然后,孟德尔又将第一代杂交豌豆进行了自花授粉,并培育出第二代。在第二代中,除了开紫色花的豌豆,还有开白色花的豌豆。在他记录的929个植株中,有705个植物开紫色花,另外224个植物开白色花。他第一次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每出现1株白花植物,大约伴随3株紫花植物。
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孟德尔提出了花的颜色是由一种颗粒(我们今天将这个颗粒称为基因)控制的,在每个豌豆细胞(体细胞,somatic cell)中具有两个控制花色的颗粒。当植物形成性细胞或配子(gamete,卵子和精子)时,只有一个颗粒的拷贝进入这些生殖细胞中。然后,当配子(卵子和精子)形成合子后,它们又具有了控制花色的两个颗粒的拷贝。由于在第一代植物中没有浅紫色的花,因此,用融合理论显然是解释不了的。因为用融合理论预测,第一代的杂交植物应该是浅紫色的花。对此,孟德尔又进一步解释道:由于控制花色的基因有不同的形式[现在称为等位基因(allele)],一种让花成为紫色,另一种对花的颜色不产生影响,所以花呈白色。他认为,紫色等位基因对白色等位基因具有显性(dominant),因此只要有一个紫色的等位基因,花的颜色就会是紫色的。只有两个都是白色等位基因,花才会呈现白色(图1-5)。孟德尔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①自由组合定律,在杂合子中,两个等位基因可以不一样,它们可以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②显性定律,在杂合子中,一个等位基因可以屏蔽掉另一个等位基因的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