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翟永明、隋建国、王澍、西川、马岩松、马伯庸 诚挚推荐
·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多领域学者共同探讨人文城市的诸多可能
·海边的孤独图书馆、菜市场里的美术馆、超级文和友……25个具体案例,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I 重塑城市的权利
II 从物的城市到人的城市:空间生产之变
III 全球最好的城市会不会“MADE INCHINA”?
A01 西村大院:创造一种公共生活
B01 摄影博物馆下连州
C01 老西门:在四线城市,选择一种“复杂算法”
D01 “绿之丘”:未来之丘
E01 社区花园:居民自治黏合剂
A02 一个世纪的工业巨兽,延续了生命
A03 在西岸,我们用美术馆启动城市更新
A04 我们用“园林思维”,改造了老旧小区
A05 拆除之外,城中村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什么?
B02 《富春山居图》里的感受,在今天怎么找回来?
B03 什么样的容器,可以展出景德镇?
B04 在山水和工厂之间,建筑师可以做的事
C02 逃离大城市的疏离,在海边造一个社区
C03 未来的城市,正悄悄向城中村学习
C04 菜市场里建美术馆,能给摊贩更多尊严吗?
D02 盖个土房子有多难?
D03 在松阳,我们用建筑“针灸”乡村
D04 村民能干什么,是乡建必须回答的问题
D05 在黄浦江边,打开五个油罐
E02 艺术介入,如何更新城市?
E03 工业与艺术,复活在景德镇的老瓷厂
E04 “大杨浦”与黄浦江,如何久别重逢?
E05 我们消逝的生活能重塑吗?
E06 你爱的老胡同,正慢慢变年轻
成都,草木城池有人情
?
更好的城市,真的遥不可及吗?
形形色色的城市诗意何在?
网红建筑,快消城市的权宜之计?
后疫情时代,何以建构新的公共空间?
城市的生长细节抹去后,怎么找回来?
我们从古代城市遗迹里读到什么?
互联网时代,谁来判定丑陋建筑?
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
后记
附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