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路上》:
【照顾自心】外在的一切都没有办法去把握和改变,那只有用智慧来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被吸引,不为所动,不受系缚。
【唯心自知】你的修行怎么样,别人都只能看到外表,而自己才能了知内心;外表不一定会真实,但内心是不容欺骗的,所以唯有自己知道。
【行善随分随力】行善不是要等待时机去做多大多大的事,这样只会错过,只会浪费我们的生命;而是要随时随地的去看到机会,把握机会,随分随力不拘形式的来做,在点点滴滴中积累善业,增上善业,正如《法句经》所云:“奠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织。”
【坚强】对人生来说,可能平坦顺畅的道路,更会让人乏味、懈怠、迷失,然后渐渐地失去斗志,徘徊而不能前进;相反,崎岖不平,充满障碍的道路,更让人充满激情,面对挑战而坚定意志,展露智慧而奋斗不懈,最终走出希望,走向未来,走进成功。
【正道】人生的路有很多,但要走对自他有意义的却很难,这需要智慧地抉择和坚持的勇气,如此才能步入正道并一直走下去。
【珍惜三宝因缘】在寺院里时间久了,如果对佛菩萨的恭敬心、亲切感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淡薄的话,那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每天能见到佛菩萨的形象,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应当珍惜珍惜,再珍惜,并恭敬、礼拜、赞叹、供养、承事……这是最大的福报,因为三宝能让我们的福智不断增上。
【如是】蓝天碧波,迎着徐徐清风,远望座座岛屿,自然的和谐,真实而亲切。心也随之清澈平静,仿佛看到了本来的风光,找到了自性的回归。舟度我行,静观当下,如是景,如是我,如是心,一切如是。
【真诚】一个人的笑脸如果不是来自真诚的心,那就是为了掩饰虚伪的心。真诚的会一直灿烂,虚伪的会随时变色。
【为了什么】修学佛法,不是为了积累知识,是为了增上智慧;不是为了增长我慢,是为了深入慈悲;不是为了成就自己,是为了成熟有情。
【专注一念】通过坐禅、念佛、诵经等修行的方式,可以让心专注一念,趋于寂静,并慢慢地释放出种种的杂念和妄想,久而久之心便清净无染。
【悲智人生】同样是人生,智者在积极的净化烦恼,愚者在不停地制造烦恼;慈悲的人因利他而快乐着,自私的人为自利而痛苦着。
【缘分与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讲缘分,但为人处事必须讲原则;站在公平的立场,正直的去对待,平等地去处理,不能因为个人的缘分而厚此薄彼。
【人生苦乐】人生有不同的追求,是因为对苦乐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看法。
【赞美与批评】不要在赞美声中迷失,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在批评声中嗔怒,要随时观照警觉。
【问自己】不要总觉得这个世界对你不公平,问一下自己,你为这个世界付出了多少;不要总羡慕别人所得到和拥有的,问一下自己,你的善念善行积累了多少。
【欲为苦因】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的过程更是烦恼痛苦,但一旦想要的东西得到了,却又成为束缚自己的罗网,人生就是这样作茧自缚,而苦不堪言。
【分享喜乐】智慧地消化自我的烦恼和痛苦,不要再去影响别人;真诚的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快乐,不断地来感染他人。
【差别在心】人与人的差距,不在名闻利养上,不在外在的种种受用上;是心与心的差别,是心与心的距离,是觉悟的不同,是悲智的大小,是福德的深浅。
【师法友】走在成佛这条菩提大道上,具足“师法友”清净和合的团队,是我们学佛根本的保障和究竟地依止;通过大家的共学共修,可以使自他共增上,共成就,共圆满。
【平衡】现实中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期望在任何事上谋求所谓的平衡。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的话,能平衡吗?记得,当你的心放下了平静了,才会有真的平衡。
【用功】心若安住,与法相应,处处是道场,时时可用功。
【提升正念】每天重复地做着诵经、持咒、念佛、坐禅……是为了给内心充人正念的“电量”,有足够的能量来持续地发挥作用,促发正行。
【标签与真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可能身上的“标签”也会越来越多,但不要因此而迷失,这些“标签”并非你真实的成就,可能会随时被撕掉。真正的成就是找到真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