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1 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 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我国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积存量大,部分地区“垃圾围城”问题突出,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问题时有发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势在必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动固体废物管理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2018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深改委”)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1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于2018年12月底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正式启动。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对系统解决城市固体废物管理问题、加快实现减污降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择优筛选试点城市
成立“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方案》,系统谋划试点城市筛选、方案编制、任务推进、成果凝练等工作。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及产业特点、地方政府积极性等因素,从各地推荐的60个候选城市中择优确定深圳、包头、铜陵、威海、重庆(主城区)、绍兴、三亚、许昌、徐州、盘锦、西宁等11个城市,以及河北雄安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福建省光泽县、江西省瑞金市等5个特殊地区,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城市”)。
(二)加强工作推进,做好督促指导帮扶
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深圳组织召开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会,同年12月,在三亚组织召开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2020年6月,在徐州组织召开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农业现场推进会,同年9月,在绍兴组织召开第二次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图1-1),同年11月在北京经开区组织召开“无废城市”建设市场体系专题座谈会,部署“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重点任务,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扎实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印发《“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开展2次试点城市实施方案评审,细化实化试点工作。开展试点
图1-1 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在绍兴召开
城市全覆盖调研,督导试点工作进展,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实施双月工作调度,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组建咨询专家委员会,成立7个技术帮扶工作组,组织100余名专家,累计开展5轮、60余次技术帮扶,解决建设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试点城市代表赴日本开展交流访问、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做法。
(三)集聚要素资源,形成试点改革合力
围绕改革目标,国家和试点城市共同发力,集聚制度、技术、资金等核心要素资源,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积极推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出台《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完善固体废物利用贮存处置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国家统计局指导试点城市完善固体废物统计制度和方法。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制修订280多项制度,解决固体废物管理中的堵点难点。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境部建立“无废城市”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发布先进适用技术74项,其中8项技术在试点城市落地。科学技术部在“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中设置并启动3项试点相关课题。试点城市选择应用110余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技术,有力推动试点城市加快补齐设施短板,疏通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三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资金,支持试点城市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完善磷石膏、废玻璃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大力支持试点城市发展绿色金融。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生产,培育1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1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自然资源部支持铜陵市、西宁市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管局、国家邮政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试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试点城市开展医疗机构废弃物专项整治工作,提高医疗机构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水平。试点城市通过专项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总计逾1200亿元。
(四)加强宣传引导,培育“无废”文化
生态环境部连续两年在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上以“无废城市”为主题分享试点成果。在部网站开设专题专栏,通过“两微”平台等解读政策文件、宣传“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进展。各媒体平台累计发布和转载试点新闻报道及文章2350余篇,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中国工程院开展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图1-2),“无废城市”宣传呈现多点式、多元化传播特点,外溢效果明显,“无废”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图1-2 中国工程院开展的“无废城市”宣传大数据分析结果
试点城市将提高“无废城市”知晓度和民众参与度作为重点,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认同、广泛参与的氛围。一是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二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差异化宣传。三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编制“无废城市”生活手册、中小学生“无废城市”教材等。雄安新区率先编制“无废城市”教材,纳入新区15年教育体系,植入“无废基因”。四是以“无废”机关、饭店、学校、景区、快递网点等为抓手,制定评价标准,培育各类“无废细胞”7200余个,有力推动试点工作。
三、取得成效
(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研究形成“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5个方面设置了18类59项指标,系统涵盖固体废物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引领作用。试点城市以指标体系为引领,共安排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终处置工程项目562项,完成422项;安排有关保障能力的相关任务956项,完成850项。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