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英雄(大字版)》:
第一章 国之重器 以命铸之
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自由地翱翔太空,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
这个梦想,在20世纪初的这一天实现了。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基蒂霍克小镇,这个远离尘嚣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偏僻小镇被人们称为“小鹰镇"。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上帝在空中向小鹰镇人伸出一只手。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在这方斗小镇上发生,来自代顿市的一对兄弟,哥哥威尔伯·莱特和弟弟奥维尔·莱特将一架飞行器送上了天空,飞行器飞行了12秒,航程约36.5米(约120英尺),时速每小时10.9公里(约6.8英里)。在场的约翰·T.丹尼尔斯也用奥维尔事先准备好的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历史性一幕。大约两个月后这张照片辗转到达法国巴黎的航空俱乐部,在这张后来惊动了全世界的照片上,这架名为“飞行者一号"的机器像一只伸展着翅膀停顿在空中的巨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力操纵机械飞行。莱特兄弟与他们的飞行器就此名垂青史,二人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就在莱特兄弟广受褒奖的这一年,一个黑发黑睛的中国人,又一次将人类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1909年9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机场上空,祖籍广东恩平的中国人冯如驾驶着自制的飞机飞上了蓝天,这是继莱特兄弟首次机械飞行后的又一次飞天壮举。
这一天,距莱特兄弟的首飞隔了6年。它向世人宣告:对飞天梦的探索,中华民族的脚步也毫不迟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绝不在其他民族之下。
通往梦想的征途从来不是平坦的,莱特兄弟首飞后损失的只是飞机,但冯如献出的却是生命。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参加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坠毁伤重不治,不幸逝世,时年仅29岁。史料记载,临终前,病床上浑身是血的冯如留下遗言,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中弹倒地的英雄依然是英雄。
冯如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为人类飞天探索的行动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为世人所铭记。从他惊鸿坠地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尽管这个相貌温柔的年轻人的血肉之躯早已消失,但他那追梦蓝天的精神却绵延长存,不仅中国人一直把冯如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美国人亦将冯如称为“天才的航空发明家”。2009年9月19日,在美国奥克兰的兰尼大学(Laney College),举行冯如铜像的揭幕仪式。这是高傲的美国人为他们所景仰的中国人在本国国土上自发竖立的第三座铜像,前两位分别是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和清代的禁烟英雄林则徐。
冯如一直活着。他不仅活在美国的草地上,更活在所有仰望天空心怀梦想的人心中。
这位永远29岁的航天先驱者端立在四下翠绿的草坪上,蓝天上白云轻飘,伫立在阳光下的冯如浑身笼罩着质地坚毅的光芒,青春勃发的面容熠熠生辉,他用那永远明亮智慧的眼睛,深情地遥望着他心爱的广阔蓝天。
20世纪末,法国达索飞机公司成功地研制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它采用双引擎、三角翼、优化的航电系统,最大平飞速度达到2.0马赫,低空突防有效半径为1093千米,远程空中截击半径高达1852千米,最大载弹量9吨。这款飞机因为具备超乎寻常的灵巧和机动性能,成为法国海军及空军现役主力战斗机,被形象地称为“阵风"。单机售价超过9000万欧元。
曾有人问飞机制造公司的老板:“阵风”的诞生,谁是最大的功臣?是投资方、设计师、制造商,还是购买者法国军方国防部?老板回答:最大的功臣是“阵风”的试飞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