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郁气滞型:肝区胀痛,胸闷纳少,口苦溲赤,苔白,脉弦,每多情怀抑郁。证属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治拟疏肝、理气、化湿。
柴胡8g 龙胆草1.5g 吴萸1.5g 青陈皮各6g 赤芍12g 丹参15g 川楝子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片姜黄9g
加减:肝脏质地中等、痛甚者,属肝络瘀阻,血瘀不化,加当归9g,红花6g,桃仁9g,炙甲片6g。
另服逍遥丸6g、大黄廑虫丸1.5g,每日服2次。
肝脏质地已硬,按之胀痛,加牡蛎30g,三棱9g,莪术9g,鳖甲30g。
腹胀便泄者,加煨木香6g,乌药9g,茯苓12g,车前子15g(包)。另服逍遥丸6g,小温中丸8g,每日2次。
注:柴胡与牡蛎同用,具有疏肝、解郁、软坚之功,对肝硬化具有一定作用。
2.湿热蕴蒸型:面目黄疸,色泽鲜明,右胁不舒或疼痛,胃纳不香,小溲赤少,口腻苔黄,脉缓无力。证属湿热郁蒸于肝胆,胆汁逆行,泛于肌肤,故见黄疸。治拟清热利湿为先。
茵陈15g 平地木15g 龙胆草1.5g 黄连1.5g 黄柏6g黄芩15g 黑山栀9g 茯苓12g 泽泻9g 车前子18g(包)陈皮6g
[按]该方用于退黄有良好效果,且能降低血清转氨酶。
加减:发热加柴胡,便秘加生大黄。
附治黄疸简易方:川连0.9g 黃芩1.5g 川柏1.5g 赤苓6g 车前子6g 黑山栀1.5g 茵陈2g
面色晦黄,其色不泽,肝区肿痛,按之有癥积,凹凸不平,大腹鼓胀,舌边有瘀紫斑点,苔灰黄腻,脉细或涩。证属肝郁气滞,瘀凝不化。前人云“疸而腹胀者难治”。治拟消瘕破瘀,理气化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