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嘉兴昆曲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戏曲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殊的戏剧,所谓特殊,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歌舞剧,是一种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人审美心理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强调韵味的歌舞剧艺术。“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围维在《戏曲考原》中为戏曲艺术做出的一句最简练的描述,是给戏曲艺术下的一则最恰当的定义。
“戏”的异体字——戡,左边是虚,右边为戈,形象地说明了戏曲艺术最初是一种模仿现实生活如狩猎、渔耕、战争等的娱乐活动。至少在三万多年前,这种既不为娱神也不为娱人的扮演行为就普遍存在了,它被巫术思维所统摄。然而,这种巫术模仿距戏剧的形成还太过遥远,人类为跨越这段距离花费了万年的时间。在这段进程中,表演的性质在逐渐地变化。萨满的扮演意味着人类向戏剧本体的大步迈进,因为萨满的扮演产生了对戏剧来说至关重要的情境。萨满是萨满教的专职祭司,充当人神之间的调停者,他拥有与神灵交往的神秘能力。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确认巫觋活动是戏剧的萌芽。
二、先秦的优伶演剧
秦统一中国后,由拳、海盐成为最早实行郡县制的县,属会稽郡。先秦时出现了由优伶扮演人物、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戏剧,如著名的《优孟衣冠》。优亦称倡优或俳优,是专供贵族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都是由男子充任的,他们能歌善舞,滑稽调笑,以事君为己任。他们的表演或纯为哑剧,或兼有道白,或结合歌唱、舞蹈。
:.汉代百戏杂陈三国时,孙吴政权析由拳南境、海盐西境置盐官。吴黄龙三年(231)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汉时,嘉兴曾是吴王刘濞的属地。古越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断发文身、扇衣贯头、习水便舟、饭稻羹鱼。越时期的歌舞中就有了戏曲的雏形,当时的越圉尊祖先、重鬼神、兴巫风,歌、舞、乐在祭祀活动中三位一体。据汉代《河图玉版》所载:“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汉代百戏杂陈,音乐、歌舞、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片段、角抵、曼延等,交相展现。角抵是两个人的角力,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角抵戏的出现可以说是戏剧形式确立的标志。曼延则是由人装扮珍异动物并做表演,含有连绵不断、富有变化的意思。
歌舞百戏在这个时期的嘉兴也颇为流行。1973年,海宁长安觉皇寺一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古墓出土了一批东汉乐舞百戏画像石。《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是这样描述的:
画像石砌于墓室四壁,题材各异,大小不一,凡五十五幅,均呈剔地平面浅浮雕施阴线;构图为“剪影”式,画面疏朗,刻划粗放。其中,除一部分其他图像外,很多是剑击、稗舞、角抵、七盘舞等百戏,亦有似故事性的乐舞。前室东壁南侧一石(东十),长九十厘米,高二十六厘米,刻六人,中间一舞者双手执长绸前后挥甩,双脚随之腾空跃起呈“一”字状。其北侧两舞者,一人双臂上举,身躯后仰,双腿作大劈叉;另一人和他对舞,双臂向右侧举,上体依步法变化而前倾,左腿向前斜伸,右脚微曲。舞绸者南侧一人亦侧身举臂踏足而舞。再南还有一人在弄丸。此石下之一石(东十二),长九十厘米,高五十七厘米,为两人击刺表演,一人袒上身,左手执剑作待冲刺状;另一人身着宽袖长袍,侧身扬臂作迎战之姿。其旁有一人手飞三剑,与前室南壁最下一石(南六)的“角抵”表演性质相近。此石长六十七厘米,高六十二厘米,西起第一、二人均着武士服,正在徒手搏斗。西、北壁第二层众多舞蹈人物中,有肩披羽衣者,有颈部左右飘二羽毛状饰物者,有戴面具装扮成象、羊等怪兽动物者。
同墓出土的抚琴女俑也是面带笑容,栩栩如生。该墓汉画像石为长汀以南沿海地区发现的第一例,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兴升为三等望县,进入全国县份前百名之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东境及海盐、昆山等部分辖地置华亭。唐代嘉兴屯田有二十七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此时的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嘉兴的戏曲同中国其他地方的戏曲一样,成熟较晚,经历了漫长且坎坷的发展道路。汉之后,三国鼎立,南北对峙,隋朝速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歌舞小戏和参军戏,这两种戏剧形态到了唐代已蔚然成风。P3-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