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勇新和徐镭两位主编,历经两年多的奔波与辛苦,经过对众多企业实地探访,终于将《装配式建筑制造》编纂成书,与读者见面了。书的面世,实属不易。仔细阅读,感触颇深,收获良多。“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4-1985年间,当时叫“建筑产业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源自建设部负责科技工作的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士对日本建筑业的一次考察访问,当时日本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对访问团成员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受到震动的原因,不是因为建筑设计的现代化理念,不是现场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和工人的职业素养,而是第一次认识到了“产业”和“工业化社会”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处在“条块分割”的状态,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各部门的计划调控。那时,钢材的生产归属冶金部,水泥生产大多归属地方的工业局、物资局或建材局。很多企业和消费者也不甚了解卫生洁具为何物,即使是管理建设科技工作的一些同志,也很少将具体的生产活动提升到“产业化”“工业化”的高度加以研究和思考发展问题。考察团从对日本建筑业的考察中得出的最直接最感性认知是,卫生洁具和厨房用碗柜竟然与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完成度有“标准化”的联系。尽管考察团成员看到了中日两国建筑业的发展差距,感慨万千,但还是觉得,建筑工业化对于我们的发展仅是未来。
四十多年来,在经历了快速的规模扩张式的发展之后,建筑行业当年存在的建材与建筑,设计与施工等的界限、隔阂,逐渐被打破和消除,有了巨大的进步。相关联行业间的交互、互动关系,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催化、衍生出很多细分领域,各领域间分界又跨界,相异又相融的共生关系,构成了全新的行业生态,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势头。
现在,在行业和社会上已经有了共识:建筑业并不单是盖房子,而是还有很大的社会功能。正是由于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建筑产业的内涵,才能有目的有策略地努力推进这个产业的进步。我们希望通过推进建筑工业化实现多个目标:获得更多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克服资源瓶颈,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这也是我们提升企业地位,赢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但是还要看到,实现工业化不仅是行业内在追求的目的,也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一个企业,一个地方无法实现完整意义的建筑工业化,也很难享受到建筑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工业化的过程,是从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型的发展过程,将一户一村一店一厂自足自在的村舍型模式,转变为各地各行各业共生共存的社会化发展形态。这既是创造财富的逻辑,也是人们思想方式的转变。宏观决策虽然能够触发、推动、引导工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但是,由于工业化是一种生产生活形态,它所要达到的境界,更多地取决于在建筑业从业或与其相关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的理念和行动。
数字化、网络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新基建为它展现了更为广阔宏大的场景。工业化是前人提出的一个命题,他们的价值在于提出了问题;当代人的价值在于解答问题,并提出新的命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宜明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