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挤占日趋严重,造成了滨海湿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消失。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下降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害,严重制约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补偿(ecological off setting),但修复成效参差不齐。深入系统地剖析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清晰地认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补偿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本章从整个滨海尺度,阐明了近30~60年来我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及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历史变化趋势,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全面解析了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发展了围填海活动强度指数,揭示了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作用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而系统剖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1中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围填海活动加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退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阐明了我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围填海活动的演进特征,建立了围填海活动与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
1.1.1中国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为分析我国滨海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并为围填海活动情况提供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依据我国自1981年至今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台湾省数据缺失,本书研究范围不包括台湾省。,收集了我国滨海各省(区、市)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人口、GDP总量等社会经济数据,并以此分析了我国滨海人口、经济等的历史变化趋势。在过去60年间,我国滨海区GDP和人口均呈现出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显著不同,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长呈爆发态势。20世纪50年代至1980年,我国沿海区GDP基数低且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22亿美元[图1.1]。改革开放刺激了沿海GDP的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沿海GDP总量占据全国的50%左右,1978~2010年增长到了60%。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沿海人均GDP增长不足3倍,而1978~2010年沿海人均GDP增长率超过了18倍。并且在2010年,大约15%的GDP来源于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产业,6%来源于直接消费海洋生物和生态服务的产业,如渔业、运输业、滨海旅游及油气产业等。
与GDP增长态势不同的是,我国滨海区人口总量虽然也在过去60年间逐渐增长,但人口增长的速率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无明显差异。从1954年2.6亿人到1978年的4亿人,再到2010年的5.9亿人,年均增长600万人。我国滨海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0%~43%,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图1.1(c)]。这说明,我国滨海区经济增长(而非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是驱动滨海区变化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近60年来海洋捕捞、污染排放、海水养殖、盐田、围垦、海洋运输等15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子的相关数据发现,所有因子在60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呈增长趋势,有些甚至呈数量级的增长(图1.2)。富营养化、二氧化碳排放、海水养殖以及海洋货运等因子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呈现相似的增长轨迹。专属经济区(EEZ)渔业捕捞、远洋捕捞、盐田、上海围垦、江苏围垦和海洋客运量等因子呈现较低的增长率[图1.2(a)]。
图1.1中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
(a)本节涉及的中国沿海省份及其2010年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美元);(b)过去60年中的相对增长;(c)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变化(同时表示了内陆GDP和人口的情况);(d)改革开放前后年均增长(±95%CIs)情况。图中垂直和水平虚线分别表示经济改革和以1978年为本底的相对影响的开始时间。如果在95%置信区间内没有重叠,表示改革开放前后有显著差异;NS表示暂无数据
图1.2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趋势(以相对于1950年的倍数表示)
(a)中国和全球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捕捞量;(b)排污量;(c)栖息地转换;(d)海洋交通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除了盐田建设、围垦与客运量的总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前后没有呈现显著地增长,富营养化、二氧化碳排放、专属经济区捕捞、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货运量等六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子的总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显著地增长,人均增长率呈现相似的结果(图1.3)。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区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显著地增长态势,对沿海生态的破坏也显著增长。
图1.3改革开放前后人类影响因素的年均增长率情况
(a)总影响的增长率,(b)人均影响的增长率.数据是以1978年为基准的相对值,以均值和95%置信区间表示。如果数据在95%置信区间没有重叠,则表示改革开放前后有显著差异(*)。在捕捞的估算中排除了1999年以来的数据,因为自此渔业捕捞被赋为固定值
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港口货运量、海盐产量的增长情况如图1.4所示。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1979~1990年海水养殖产量和货运量平稳增长,到1995年前后,各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和货运量均迅速增加,海盐产量在30年间波动较大,并在2000年之后各省(区、市)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经济收益相对较高,海水养殖塘面积在1990年前后开始大幅增加,并且由于对海水养殖技术投入的增加,单位面积海水养殖塘的单产同样增加迅速。因此,在1990年以后沿海各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海盐产量受气候条件限制年际变化较大。2000年以后,盐田面积增加缓慢,且浙江、福建等省份的部分盐田被海水养殖塘所取代,盐田面积出现了负增长。
图1.4围填海开发后各沿海省市的港口货运量、海盐产量和养殖产量的变化情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