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洪泽湖生态环境研究
0.00     定价 ¥ 169.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5964
  • 作      者:
    龚志军,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1章 洪泽湖湖泊——流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形态
  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偏西,淮河中下游接合部、江苏
  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大致为东经118°10′~118°52′、北纬33°06′~33°40′(图1-1)。根据2022年修编的《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洪泽湖蓄水保护范围面积为1775km2。洪泽湖是因黄河夺淮和“蓄清刷黄济运”不断修筑洪泽湖大堤而形成的。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有宽窄不等、高低相间的冈垄和洼地,东部地势低平,邻近京杭运河里运河段,北部有废黄河和中运河。洪泽湖西纳淮河,南注长江,东通黄海,北连沂、沭河。行政区域涉及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县、洪泽区、清江浦区、淮阴区和宿迁市的宿城区、泗洪县、泗阳县。
  图1-1 洪泽湖地理位置图
  洪泽湖东北部为成子湖湾,西部为安河洼、溧河洼,港河众多,西南部为淮河入湖口,发育着大小洲滩30多个,东部为洪泽湖大堤,史称高家堰。鸟瞰洪泽湖,其水域宛若一只振翅翱翔的天鹅,镶嵌于江淮大地上。
  当今淮湖汇一、烟波浩瀚的洪泽湖,形成于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韩昭庆,1999)。地质历史上,洪泽湖的形成受到两条主断裂带的影响,一是洪泽湖西侧的郯庐断裂带,一是斜经湖区北侧并在安徽省明光境内同郯庐巨型断裂带相切割的淮阴断裂带。与淮阴断裂大体平行的一条断裂是老子山—周桥—石坝断裂,这条断裂与淮阴断裂之间,还有若干纵向的连接二者的断裂支脉。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地质构造上的“洪泽凹陷”,即洪泽湖的原始湖盆。洪泽湖区位于古淮河中下游,以古淮河淤积为主,原始表土土质肥沃,加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源丰富,便于垦殖,故历代常有堰水屯田、大兴垦殖之举。根据史册记载,从西汉到南北朝后期,洪泽湖水域还是以便利居住、宜于垦殖的陆地为主。其中《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建安初年,陈登在汉代古堤的基础上,起于武家墩、止于今洪泽区西顺河镇境内,筑造起了高家堰。“江淮熟,天下足”这则古谚反映了在黄河夺淮以前,淮河流域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富庶之区。在历史的进程中,明中叶以前,洪泽湖湖区积水面已相当可观,并初具如今洪泽湖的雏形。而这个雏形的产生又主要得益于高家堰的修筑。如果高家堰被废除,将有相当一部分湖泊再成桑田,一部分则成为季节性湖泊,还有一部分较大较深的湖泊,湖面也将大为缩小。如果现在废洪泽湖大堤,因为湖底已被淤成近乎平面,故洪泽湖将全部成陆。因此,洪泽湖是明朝以前历代堰水屯田所孕育的。
  按其湖盆成因,洪泽湖属河迹洼地型湖泊,成湖前沿淮本有许多小型湖泊,一般情况下,淮湖互不相连。在12世纪以前,黄河虽然也偶或南决入淮,但大抵旋决旋塞,对淮河影响不大。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南侵,宋将杜充决开黄河,以水代兵,河水部分南流,由泗入淮。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以后,黄河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渤海,南支由泗水夺淮入黄海。此后,南支泄洪量日渐大于北支,黄河全流夺淮遂成必然趋势。黄河夺泗、夺淮以后,淮阴码头镇附近的清口以上泗水河床和清口以下淮河河床逐渐受到黄河泥沙淤垫,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以后,淮河泄流日益不畅,逐在洪泽洼地大量潴积,湖面逐渐扩大。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后又陆续阻断其他旁流之路,固定由泗水入淮。于是开始“以区区清口受万里全河之水”,形成黄河全流夺淮的局面。
  黄河南徙之初,淮河尾闾尚深广能容,然而随着淮河水位逐渐抬高,尤其是明朝中后期,随着尾闾的不断淤垫,淮河受黄河顶托日趋严重,造成黄、淮同时出水不畅的局面。淮河泄流不畅,便在高家堰以西各湖洼潴积,使水位迅速增高,频频冲决高家堰,撕开里运河河堤,在里下河地区漫流。淮河决溢,水位骤降,经由洪泽湖从决口处流溢出去,造成水灾连年、大灾不断的局面。明万历年间,随着河患日亟,运道梗阻,以潘季驯为杰出代表的廷臣在治理方针上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意见,即拦蓄淮河澄清之水,使专注清口,增强对清口以下河床的冲刷力,令黄河带来的泥沙不至于淤垫,从而保证清口以下河道的畅通。同时,可用澄清的淮河水及时补给里运河,使运道得以畅通无阻。要做到这些,必须大筑高家堰,使其有足够的拦蓄能力,即使在洪汛期也不会溃决,如此则可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即清口以下河道不淤垫,运河随时有清澄之水补给,里下河地区不因溃决而频频受灾。“蓄清刷黄济运”的意见被采纳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得以基本连续地实施,明朝后期筑高家堰,正是该方针实施的结果。经此往后,清康熙十八年,高家堰正堤石工比潘季驯时加高了三尺,天然减水坝亦已加筑。据《靳文襄公奏疏》载,“洪泽湖水又复加涨二尺,兼之浪如山涌,竟从堤顶之上处处泼漫而过”。以此估算,这时的洪泽湖水位高程当在12 m以上。次年秋,高家堰全部筑成,高程约14 m,当时洪泽湖洪水期的*大水域面积甚至已经明显超过如今洪水期的水域面积。经明清不断地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修筑,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历时171年,终于完成了洪泽湖石工大堤。至此,作为特大湖泊型水库的洪泽湖就形成了。此后,黄河于1855年北徙,洪泽湖水位下降,面积明显减小(姜加虎等,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洪泽湖治理的具体规划是承担蓄洪滞洪,供给灌溉和航运用水,适当利用水力发电。根据这一治理规划,洪泽湖陆续开辟有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新河等排洪工程,还建设有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二河闸等水利控制建筑物,蓄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洪泽湖大堤作为淮河下游地区的防洪屏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加固,使得洪泽湖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局面(荀德麟,2003)。
  1.2 地质地貌
  距今1亿至300万年,苏北地区由于地壳断裂而发生下陷,形成苏北凹陷区。凹陷区的西部边缘在淮河出口处,即今洪泽湖区。洪泽湖的地形受到两条主断裂带的影响:一是洪泽湖西侧的郯庐断裂带,二是斜经湖区北侧并在安徽省明光境内同郯庐巨型断裂带相切割的淮阴断裂带。淮阴断裂也叫嘉山—响水断裂,该断裂把苏北地区切割为华北与扬子两大地台。淮阴断裂在湖区大体经过淮阴、泗阳县卢集、泗洪县曹庙,直至安徽省明光市紫阳山,是华北、扬子两大地台的地质分界。
  在地质运动中,这一区域又产生了许多次主断裂和副断裂,其中,与淮阴断裂大体平行的一条次主断裂是老子山—周桥—石坝断裂,这条断裂与淮阴断裂之间,还有若干纵向的连接二者的断裂支脉。它们漫长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地质构造上的“洪泽凹陷”。洪泽凹陷带的基岩为红色砂砾岩。凹陷以东为北东向洪泽—建湖隆起带。凹陷内覆有松散堆积物,厚度为50~200 m,湖泊位于第四系之上。湖盆的形成显然与老构造无直接关系,但它的演化在早期阶段是与新构造运动紧密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升降。湖盆的西部、南部表现为继承性上升,湖中部、北部则以沉降运动为主。洪泽湖外围有湖积“贝壳堤”环湖分布。贝壳堤主要由贝壳和铁锰结核砂组成。这种贝壳堤在洪泽湖西岸分布位置较高,标高可达15 m,而东岸、南岸位置较低。上述分布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洪泽湖西岸地区的相对上升,中、东部地区的相对沉降。
  地质运动反映在地貌上,形成了湖西、湖南的低山冈阜。湖西地区位于郯庐断裂东侧,经过长期的地质运动及地貌演化,湖西地区形成宽窄不等、高低相间的冈垄和洼地,这些冈垄洼地俗称“三洼四冈”。由南向北分别为:起于欧岗、止于管仲镇的西南冈,长40 km,宽3~15 km;溧河洼,长40 km,宽10~15 km,地面高程由20 m降至12 m;起于归仁镇、止于陈圩的濉汴冈,长40 km,宽1~7 km;安河洼,长35 km,宽10 km左右,地面高程由16 m降至12 m;起于曹庙、迄于龙集的安东冈,长35 km,宽3~10 km;成子湖洼,长25 km,宽7~14 km,高程约10 m,湖底极平坦,倾度为0;成子湖洼东侧还有一条北西—南东走向的冈垄,从卢集向东南至裴庄,长10 km,宽2~5 km,高21~15 m。
  湖东南部的蒋坝至西南部的盱眙县城一线,属湖南区。蒋坝位于洪泽湖大堤的*南端,旧称“秦家高冈”,其南面地形由海拔30 m逐渐升高至100 m以上,与盱眙—六合火山群台地相接。盱眙至老子山为连绵的低山,是淮阴断裂带东侧的一组隆起,其山顶由南西向北东,渐次从海拔150 m降至50 m。老子山以北,由于受到与山脉走向正交的老子山—石坝断裂切割,山脉突然终止。湖东、湖北的地貌主要是河、湖、海冲刷堆积而成的平原,地势低下,呈簸箕口形,特别是武墩至高堰一带,地势*为低下,地面高程仅有8~10 m。
  洪泽湖属浅水湖,湖盆呈浅碟形,岸坡平缓,由湖岸向湖心呈缓慢倾斜,湖底较平坦,湖底高程一般在8~12 m,高出洪泽湖东面平原4~8 m不等。北部湖底高程一般在9.0~11.0 m,南部湖底高程一般在7.5~9.0 m,这种湖盆形态的差异与入湖河流的分布有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黄河改道南徙夺淮以来的巨大影响分不开(荀德麟,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洪泽湖滨湖洼地长期处于“水落随人种,水涨随水淹”的自然状态,地广人稀,群众生产生活很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兴建了高良涧闸、三河闸等控制工程,1955年确定洪泽湖常年蓄水后,开始兴办蓄洪垦殖工程,将沿湖地面高程12.5 m左右的大部分地段圈成了拦洪堤;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洪泽湖蓄水位由12.5 m抬高至13.0 m。根据2022年修编的《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现阶段洪泽湖滨湖岸线长约607.7 km,已利用或划为建设预留区的岸线长度为534.95 km。
  1.3 气候气象
  洪泽湖地处淮河中游的末端,气候具有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性质,虽其水域辽阔,但还不足以对湖区气候变化规律产生明显影响。洪泽湖区的气候,具有冬寒、夏热、春温、秋暖,四季分明和年降水多集中于每年汛期6~9月的特点,气候的变化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显著(姜加虎等,2020)。
  冬季为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的气团所控制,寒冷干燥,多偏北风,降水稀少;夏季为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偏南风气流所控制,炎热、湿润,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是湖区降水的主要形式;春季和秋季是由冬入夏及由夏转冬的过渡季节,气温、降水及湿度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春季湖区以来自太平洋的洋面季风为主,多东南风,空气暖湿,降水量增加,因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乍暖乍寒,但平均风力为全年*大。秋季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太平洋高压势力减弱,蒙古高压势力向南逼近,当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时,便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少云多晴天。10月以后,蒙古冷高压继续南扩,近地面层以极地大陆气团为主,高空的西风环流已南移至西藏高原以南,湖区凉秋骤寒,进入隆冬季节(荀德麟,2003)。
  洪泽湖地区在春末或秋初有强梅雨或强台风雨出现。若梅雨锋带在该区滞留时间较久而降水强度又大,则会形成洪涝水患。秋季本是湖区出现秋高气爽天气的时段,然而在秋初湖区又会有强台风雨的出现,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如2018年8月第18号强热带风暴“温比亚”就是造成湖区严重洪涝灾害的原因。所以,强梅雨、强台风雨均是湖区灾害性的天气。
  1.3.1 气温
  据1956~2020年泗洪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洪泽湖地区多年年均温为14.77℃。冬季气温低,平均气温为2.16℃;夏季气温较高,平均气温为26.38℃;春季和秋季为气温的过渡季节,平均气温分别为14.45℃、15.90℃。从多年气温变化来看,该区域年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图1-2)。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洪泽湖湖泊——流域概况 1
1.1 地理位置与形态 1
1.2 地质地貌 3
1.3 气候气象 4
1.3.1 气温 5
1.3.2 降水 6
1.3.3 风速、风向 6
1.4 水系水文 7
1.4.1 区域水系 7
1.4.2 水位变化 10
1.4.3 水量特征 11
1.5 社会经济 12
1.5.1 地区生产总值 12
1.5.2 环湖区县土地利用 13
1.5.3 水域开发利用 14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水体理化特征 17
2.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17
2.2 水质物理指标 18
2.2.1 水温 18
2.2.2 水位 18
2.2.3 溶解氧 19
2.2.4 透明度 20
2.2.5 电导率 20
2.3 水质化学指标 23
2.3.1 总氮、溶解态总氮 23
2.3.2 氨氮、硝态氮 24
2.3.3 总磷、溶解态总磷 25
2.3.4 高锰酸盐指数 27
2.3.5 叶绿素a 28
2.4 营养状态评价 29
2.4.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29
2.4.2 营养盐历史变化 29
2.5 洪泽湖入湖水质变化 30
2.6 淮河营养盐输入变化及对洪泽湖的影响 33
2.7 小结 35
参考文献 36
第3章 沉积物理化特征 37
3.1 调查方法 37
3.2 沉积物粒径 38
3.3 沉积物营养物质 39
3.3.1 湖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与含水率分布特征 40
3.3.2 总氮含量及分布特征 41
3.3.3 总磷含量及分布特征 42
3.3.4 沉积物碳氮比 43
3.3.5 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评价 44
3.3.6 营养物质产生的原因分析 47
3.4 重金属 47
3.4.1 湖泊重金属污染特征 48
3.4.2 重金属空间差异原因分析 50
3.5 沉积物质量评价 52
3.5.1 评价方法 52
3.5.2 洪泽湖沉积物污染等级评价 54
3.5.3 洪泽湖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56
3.6 其他常量和微量元素 58
3.7 小结 59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大型水生植物 62
4.1 调查方法 62
4.2 种类组成 64
4.3 盖度及分布面积 71
4.4 植物群落结构演变 76
4.5 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7
4.6 小结 82
参考文献 83
第5章 浮游植物 85
5.1 浮游植物种类 85
5.2 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长期变化趋势 86
5.3 浮游植物组成的季节变化 87
5.4 浮游植物组成的空间差异 88
5.5 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 89
5.6 洪泽湖水质生物学评价 93
5.7 洪泽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94
5.8 环境因子对洪泽湖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 95
5.9 小结 97
参考文献 97
第6章 浮游动物 99
6.1 种类组成 99
6.2 空间分布格局 100
6.3 浮游动物的季节演替 106
6.4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年际变化 110
6.5 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 112
6.6 小结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7章 大型底栖动物 115
7.1 种类组成 115
7.2 时空格局 119
7.3 季节动态 124
7.4 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 129
7.5 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34
7.6 底栖动物生物学评价 137
7.7 小结 139
参考文献 139
第8章 鱼类和渔业 142
8.1 种类组成 142
8.2 鱼类区系 143
8.3 生态类型 144
8.4 优势种 146
8.5 渔业发展 147
8.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渔业发展 147
8.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渔业发展 147
8.6 渔业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50
8.7 小结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9章 洪泽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53
9.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53
9.1.1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153
9.1.2 国外湖泊健康评价进展 154
9.1.3 国内湖泊健康评价进展 160
9.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64
9.3 评价指标计算与赋分 164
9.3.1 水空间 164
9.3.2 水文水资源 165
9.3.3 水环境 166
9.3.4 水生物 167
9.3.5 服务功能 169
9.3.6 健康状况分级标准 170
9.4 健康状态评价结果 170
9.4.1 水空间评价 170
9.4.2 水文水资源评价 170
9.4.3 水环境评价 170
9.4.4 水生物评价 172
9.4.5 服务功能评价 173
9.4.6 综合评价 173
9.5 小结 173
参考文献 174
第10章 洪泽湖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保护对策 176
10.1 洪泽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176
10.1.1 城镇化加速造成生活污水压力与日俱增 176
10.1.2 农业农村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入湖负荷较高 177
10.1.3 近岸缓冲区开发利用强度大,净化拦截功能退化 179
10.1.4 湖泊水域养殖规模大,降低水环境容量和调蓄库容,湖滨带水质差 179
10.1.5 水污染风险与富营养化存续,存在蓝藻水华暴发风险 179
10.1.6 湖泊沉积总体呈淤积,沉积物总氮总磷呈中度污染 180
10.1.7 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不高,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 181
10.1.8 流域统筹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体系尚未形成 182
10.2 洪泽湖生态系统保护对策建议 183
10.2.1 加快补齐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短板 183
10.2.2 加快推动农业污染治理,重点治理环湖区域面源污染 184
10.2.3 实施缓冲区生态建设,提高林草覆盖率,推进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 186
10.2.4 稳步推进退圩还湖,系统实施生态修复,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 187
10.2.5 加大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恢复与重建 187
10.2.6 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优化禁渔制度,合理实施大水面生态渔业 188
10.2.7 完善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体系,建立数字流域生态安全智慧管理平台 188
10.2.8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完善流域一体化体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189
参考文献 190
附录 洪泽湖水生生物物种名录 1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