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含铀废水的来源
铀(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92 位,它在自然界中以234U、235U、238U 三种同位素状态存在。核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铀矿冶的需求,随之也产生了铀矿冶开采废水、矿坑废水、径流水等;铀浸出和回收等水冶过程也会产生相应的工艺废水。同时,在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过程中会排放携带铀的废水,如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含铀废水、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工厂废水、科研实验室废水等(黄瑶瑶等,2018)。还有一些异常事故,如铀尾矿库发生泄漏、核原料加工厂或核电站(如福岛核电站)等发生灾难事故等,也会产生含铀废水。
自然界中铀大部分以六价铀[U(VI) ]和四价铀[U(IV) ]两种价态存在,其中U(VI) 的存在形式主要有UO2+2 、UO2(OH)+、(UO2)CO3、(UO2)3(OH)+ 5 等。放射性含铀废水的来源不同,其特性也会有差异。不同环节、不同地方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不同,废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种类、酸度及其他共存离子都存在差异,还可能含有其他各种重金属(鲁慧珍,2016)。
含铀废水主要来源于铀矿山开采及铀矿加工过程,我国铀矿冶系统产生的辐射剂量占总辐射剂量的大部分(69%)(潘自强等,1991)。铀矿的地浸、堆浸及铀尾矿中可能渗出铀,对地下水及附近地表水产生危害。铀质量浓度一般在5 mg/L 以下,如果环境酸性较强时,坑道中渗出液的铀质量浓度可达10~20 mg/L (陈华柏,2014)。如我国西南某地的一个退役铀矿,尾矿库渗出含铀废水质量浓度平均值曾达12.17 mg/L ,最高时达16.80 mg/L (徐乐昌等,2010)。而退役的铀尾矿在治理后可能存在“返酸”现象,使渗出水呈酸性(pH 为4.0~4.5),铀质量浓度达0.1~1.0 mg/L (李利成,2018)。
放射性重金属污染是核环保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射性重金属具有半衰期长、毒性大、难以降解等特点,铀浓度一旦超过标准,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影响周围动植物生长及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若水体被铀污染,铀可以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等迁移扩散,若铀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表1.1 总结了不同来源放射性含铀废水的特点(骆枫等,2019;黄瑶瑶等,2018;王建龙等,2013)。
表1.1 不同来源放射性含铀废水的特点
1.1.2 含铀废水的危害
放射性铀废水是危害最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与一般重金属[铅(Pb)、铬(Cr)、镉(Cd)等]废水相比,它不仅具有化学毒性,还具有放射性毒性(邓冰等,2010)。进入人体后的铀主要在肝、肾和骨骼等部位聚集,会以内照射和化学毒性两种形式对人体的器官造成损伤,严重情况下会诱发癌症,甚至致死。
1. 铀的化学毒性
铀与铅、铬一样,都是重金属,铀的化学毒性主要指其重金属毒性,铀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组织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易与人体内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配合物,造成人体组织功能受损,易导致人体肾小球细胞坏死与肾小管管壁萎缩,致使人体肾功能衰竭。进入人体的铀还会引起其他健康危害,如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功能紊乱、染色体损伤、遗传毒性和生殖发育障碍等(邓冰等,2010)。
2. 铀的放射性毒性
铀的半衰期较长,衰变过程伴随着α、β、γ三种类型射线,会对周围环境形成长时间的辐照,危害极大。铀的放射性对人体影响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Maxwell et al.,2017)。放射性核素铀的内照射对人体损伤很大,其致癌作用比人们熟悉的致癌性重金属镍(Ni)和铅(Pb)更强,内照射危害主要来源于铀放出的α射线。铀是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 )的α粒子辐射体,α粒子的电离密度很大,在1 μm 的机体组织内可产生3700~4500 对离子,致伤集中(Russell et al.,1995)。铀的放射性还会造成遗传物质损伤,产生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危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
含铀废水的危害还包括:影响矿区水质,对水泵、输水管道等设备产生腐蚀;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长;若铀进入周围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导致水体恶化,危害饮用水安全;若铀进入食物链循环,对自然环境中各生物体产生严重危害(Ganesh et al.,2020;刘顺亮等,2018)。我国内陆河流中天然铀的背景值约为0.5 μg/L,相关标准规定排放的总α放射性最高允许限值为1 B q/L (换算成天然铀浓度为0.04 mg/L)(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丛书编委会,2003)。含铀废水中铀浓度常超过这个浓度,因此,对含铀废水必须进行适当处理以降低其危害。
1.2 含铀废水的处理
1.2.1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在自然水体中,U(IV) 可与无机碳形成配合物,其具有结构稳定、溶解度小、迁移性弱的特点。而U(VI) 在水体中以铀酰离子(UO2+2 )存在,易溶于水,迁移性强,不容易去除,容易造成危害。因此,含铀废水处理通常是将U(VI) 吸附、固定或者还原成U(IV) ,降低其迁移性,达到铀污染控制的目的。含铀废水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吸附、蒸发浓缩、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膜技术及生物修复等,各方法工作原理及优缺点(黄瑶瑶等,2018;鲁慧珍,2016;王建龙等,2013;徐乐昌等,2012 )如表1.2、表1.3 所示。
表1.2 处理含铀废水的方法及工作原理
表1.3 含铀废水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因此需要根据含铀废水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选取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对含铀废水进行处理。
1.2.2 含铀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含铀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技术较成熟,但存在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生物修复法利用耐铀植物、微生物的作用,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含铀废水处理与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表1.4 总结了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鲁慧珍,2016;王建龙等,2010)。
表1.4 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
生物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前者可通过对重金属具有吸收、富集和沉淀作用的植物,来降低被污染区域的重金属含量,达到环境修复的目标。草本植物、藻类和木本植物等多种植物具有放射性核素富集、修复功能,例如:燕麦、芦苇、凤眼蓝、印度芥菜、豌豆、烟草、向日葵、莴苣、绿藻等。严政等(2012)研究了大薸和凤眼蓝处理含铀废水后的生理响应机制,发现凤眼蓝对铀的耐受能力要强于大薸,抗氧化酶、游离脯氨酸在铀胁迫下发挥作用。
微生物修复是指微生物通过自身细胞结构或利用生理代谢作用,以吸附、还原或细胞内富集等方式,将U(VI)吸附、固定或还原为溶解度低的U(IV), 完成对放射性废水的修复。Lovley 等(1991)首次发现某些细菌在厌氧环境中,可以通过发生酶触反应将U(VI)还原为U(IV),由此开启了微生物处理铀污染的研究。此后,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具有U(VI) 还原、固定能力或修复效果,如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郎伍德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woodensis)、生枝动胶菌(Zoogloea ramigera)、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嗜热菌(Thermophilic bacteria)等(王国华等,2019)。
表1.5 总结了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处理含铀废水的微生物(张健等,2018;张露等,2017;鲁慧珍,2016 ;朱捷等,20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