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原创MOOK系列
有关江南的一切,看《苏州》吧!
与其说苏州是“名贵大城”,
毋宁说,苏州为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
使江南成为一个文化意向,影响力日益凸显。
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园林、昆曲、书画、饮食、家具、刺绣……
精神追求与消费主义在漫长年代中相互博弈,
其结果是大大拓展了这一地域的审美空间,
使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成为时尚,
北上影响了宫廷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上海的文化源头。
太湖、长江环抱,依托苏南平原,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州无限可能。上古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绵有序。自吴王阖闾建城起,两千五百年间,苏州始终引领潮流风尚,民间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及至今日,昆山、常熟等周边县市长期位列百强县,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力点。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近苏州,走近“一江一湖一平原”,感受无双的江南魅力。
苏州,中国人的理想都市
在长三角的一群朋友中,不少人都有同样的习惯:有事没事,去一趟苏州。春天到了,是去逛园子的好时候,在艺圃的乳鱼亭里发出今春的第一条朋友圈,抱怨两句“个人私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初夏,又总有一群人跑去姑苏城里寻找地道的三虾面,苏州面固然无时不有,可三虾这般的奢侈浇头总是时日无多。再或者苏州博物馆开了新展,总要例行去和文徵明、唐伯虎们叙旧;再或者昆曲有了新场地,泡上一杯碧螺春,来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命楚国人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苏州人普遍认为这是今日苏州城的直接源起。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诗意的江南进化成为现代化长三角,苏州仍然在伍子胥相中的位置上代言着东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她曾经引领过的流行潮流,竟也未曾过时。
去苏州,总归是引人羡慕的。在现代的中国,很难再找到一座苏州这样的城市,当你徜徉在水道纵横的老城内,还能触摸到如此多古典的园林、家宅、街巷。平遥、丽江固然真实完整,但它们却更像中国历史的番外篇,都未曾能代言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只有苏州是如此正中地端坐在东方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上,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白描,也能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共同向往。
水陆双棋盘,稳定两千年
如果不是有心去寻找《平江图》,一般游人很容易匆匆逛完南门附近的苏州文庙。苏州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功名最盛、成绩最优的城市,范仲淹在这里首创苏州府学,“庙学合一”的办学方式使苏州开全国文庙之先,更开启此后的鼎盛文风。历史上,54 位状元、约4000 位进士组成了苏州文人群体的金字塔尖,为苏州镀上了一层浓郁的文人士大夫底色。
但让今日苏州文庙脱颖而出的不是曾经兴盛的科考传统,而是珍藏其中的四块宋代碑刻。其中最著名的《平江图》是中国地图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每一个研究城市规划的学者无法绕开的“里程碑”。
平江是苏州的旧名。南宋绍定二年(1229),时任平江知府李寿朋将当时流传的《平江图》刻于石碑上,这块高2.79 米、宽1.38 米的石碑忠实地记录下苏州古城在南宋时期的风貌,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水道与街巷并行,形成了“水陆双棋盘”的基本格局。
“水”是创造苏州与理解苏州的关键题眼。
地处太湖之畔的苏州,从伍子胥筑城起,即把理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命题。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吴地“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水”并非意味着我们今日所见的膏腴沃土,在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之前,苏州是一片“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的荒蛮之地。
“平江”之谓,“水势至此渐平,故曰平江”。苏州是太湖流域水流平缓密集之处,吴人经上千年的苦心营造将苏州从阖闾的大城发展成为耸峙华夏东南的雄州,其关键的奥义即在于长期的治水实践。
早在伍子胥筑城之初,苏州的城市规划就深受周王朝营国制度的影响,以井田制方格网来规划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在水系纵横的太湖平原,吴人创造性地发挥了此地河网密集的优势,以天然水系来规划道路走向,水网与路网平行交错,形成了最原始的“水陆双棋盘”。这一格局经由此后一千余年的营建和改造,至《平江图》刻成的南宋年间终于成形。
营造苏州城市水网的关键人物是另一位楚国人黄歇。公元前248 年,黄歇被分封于此。在苏州本土的传说中,人们普遍相信他参与修筑了苏州城墙与城内水网。直到今天,苏州百姓们仍将这位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之一供奉在城隍庙内,把他视作守护苏州的地方神祇。
春秋时期的苏州城市水系此后被历代继承,至南宋时,《平江图》中所载明的河道长达82.2 千米,桥梁多达314 座,苏州建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河网。水路与陆路高下有别、快慢分离,成为一套颇为行之有效的交通系统。而在更深刻的人文层面,经由对自然环境的漫长改造以及安史之乱、建炎南渡等重大历史事件,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苏州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明珠——时而洪水泛滥的河道已被改造为极富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民谚风行两宋时期的中国,苏州成为理想人居的范本。
《平江图》的珍贵意义不只在于揭示苏州的历史面貌。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它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苏州古城的基本格局,“水陆双棋盘”的特征仍然清晰。
地处古城西南的盘门正是苏州这一惊人“稳定性”的实证。早在吴王阖闾营建都城时,盘门就是最古老的8 座陆上城门之一。在南宋的《平江图》上,“盘门”清晰地标注在今日盘门的所在位置——这座水陆两用的城门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 余年未曾更名,可见苏州以城墙与水系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多么稳定的城市框架。春秋时期伍子胥、黄歇们的前瞻眼光直到今天仍不过时,苏州城的选址和规划仍体现着极大的优越性。
在《平江图》绘制而成的年代,距离盘门不远处的瑞光塔已经屹立了两百多年。向东而去,规模庞大的苏州文庙六倍于今日规模,《平江图》就保存在这里。文庙以东不远处标记了当时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这处名为“韩园”的园林就建立在北宋的沧浪亭址上,并在此后的岁月里,重新恢复了昔日名称,迎来了文徵明和归有光。报恩寺塔、罗汉院双塔也已经勾勒出宋代苏州的天际线,这些《平江图》上巨细靡遗表现出的地理要素,传承至今、宋风未改。
城墙、塔寺、文庙、园林,这些都是苏州成名已久的建筑。保存如此之多的宋代遗存固然不易,但《平江图》与现实世界更惊人的一处对应尚不在这些名胜。
我曾经穿行在狭窄的甲辰巷里去寻找一座不起眼的砖塔,这座仅仅高约7 米的小型砖塔远无法与虎丘塔、瑞光塔这样的辉煌建筑相提并论,但也被《平江图》细心地收录其中。
这座砖塔曾被私宅围入自家的庭院,如今改以一道铁栏与街巷相隔。苏州人往来穿梭其下,从不以此为意。当地的文保部门曾经将其断代为宋,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座砖塔很可能是晚唐或五代的遗物。因此,甲辰巷里也许就保留着苏州城内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与那些高大华丽的名胜古迹相比,这样一座似乎随时可以推倒的小小砖塔,在人稠地狭的苏州城内也能奇迹般屹立至今,也许更能说明这座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