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积验撷萃》:
丁甘仁先生诞生在近代名医摇篮常州孟河。这块神奇的土地,历史上南朝齐梁二帝生于此,厥后文人、志士辈出。明清始,乃以医闻名,孟河医派声誉远播,名标列省。有资料为证,当时两百多户人家的孟河小镇,竟有十余家中药铺,求医者纷至沓来,业务炽盛。受乡风熏陶,丁甘仁先生志学为医,先后受师于马家(马仲清、马培之),继而问业于汪莲石等名家,复与费伯雄门人论医切磋,沪上邂逅巢崇山,兼受并蓄孟河医派的精华。加上他的天资,沉潜力学,备受磨砺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终成一代宗师,是孟河医派继往开来之人、杰出代表,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可执牛耳。
丁甘仁先生有极丰富的临证经验,治学绳规活法,运古法而仍周以中规,化新奇而仍折以中矩。医风秉承了孟河医派醇正和缓风格。在伤寒和温病学派之间,他择善而从,汲取其中精华,灵活付诸实践,逐步形成温伤兼容的孟河丁氏医疗风格。在当时民贫国穷、生产力低下、疫病和急性热病高发的年代,他执良技救厄危,活芸芸众生,特别是几次烂喉丹痧流行,唯他疗效甚佳,起沉疴无数。他的声誉如日中天,是清末民初时期突出的中医大家,领衔医业。
二、倡国医,行善举,功在千秋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时期,世事动荡,社会矛盾交集,八国联军入侵,外患内忧,西学东渐,对中医学的质疑声噪起。北洋政府先后出台,歧视中医学、废中医教育案,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受到挑战,面临危机,整个业界为之震动,也引起许多社会有识之士的愤慨。在抗争的队伍中,丁甘仁先生走在前列,以他的声望和影响多次发表演讲或撰文辩论,力倡国医,明确表态,“昌明医道,莫如设立医学……”,他的爱国救医的想法就此逐渐酿成,并付诸行动。1916年8月,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费尽周折后,终于迎来开学的日子,标志着上海乃至全国有了一所正式的中医教育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间办中医学校,他可称为先驱。与此同时,又设立广益善堂,后发展为南北广益中医院两家,既培养中医学后继人才,又慈善济民,施诊送药,在平民百姓中享有盛誉。
1961-1926年是丁甘仁先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以及财务用在了中医教育事业上。从资料上考证,丁甘仁先生未及弱冠便离开了他的衣胞之地——孟河,辗转苏锡行医后抵沪上,不多年医道大行,家境始厚,实现了父辈寄予他振兴家业的期望,或可苟且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优渥生活。然他唯不图安逸,投入社会兴医办学,救助济民,其思想基础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也是他博爱施众、多行善举的品德、宽广的胸襟、蕴蓄的民族气节所使然,这是主要的因素。在时代重要的节点上,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得以升华和释放。
所以可以这样讲,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一名声望极高的中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极爱国的中医学教育家,一位华夏优秀文化的坚定捍卫者。所创中医专门学校,自他后其孙丁济万先生接手至1947年终,历时32年,培养了大批中医栋梁之材,至今影响深广,为促进中国医学可持续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功在千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