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临证积验撷萃
0.00     定价 ¥ 8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13210616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孟河丁氏内科自丁甘仁先生始,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世代更迭,丁氏内科传承未辍,其卓著的疗效、和缓平正的风格为人称道,享誉医界。丁林宝医生是孟河丁氏内科第四代医者,本书刊载他四十多年的部分临诊经验,有医论、医话、医案、膏方及用药经验等,从中展示他受惠于师承而又善于学习,不断汲取学识,治学严谨而不泥,守规而取于巧,临诊善于通变,化裁务实,既不失孟河丁氏内科的特色,又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和医疗风格,文笔简练,内容贴合临床,对临床中医学学者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临证积验撷萃》:
  丁甘仁先生诞生在近代名医摇篮常州孟河。这块神奇的土地,历史上南朝齐梁二帝生于此,厥后文人、志士辈出。明清始,乃以医闻名,孟河医派声誉远播,名标列省。有资料为证,当时两百多户人家的孟河小镇,竟有十余家中药铺,求医者纷至沓来,业务炽盛。受乡风熏陶,丁甘仁先生志学为医,先后受师于马家(马仲清、马培之),继而问业于汪莲石等名家,复与费伯雄门人论医切磋,沪上邂逅巢崇山,兼受并蓄孟河医派的精华。加上他的天资,沉潜力学,备受磨砺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终成一代宗师,是孟河医派继往开来之人、杰出代表,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可执牛耳。
  丁甘仁先生有极丰富的临证经验,治学绳规活法,运古法而仍周以中规,化新奇而仍折以中矩。医风秉承了孟河医派醇正和缓风格。在伤寒和温病学派之间,他择善而从,汲取其中精华,灵活付诸实践,逐步形成温伤兼容的孟河丁氏医疗风格。在当时民贫国穷、生产力低下、疫病和急性热病高发的年代,他执良技救厄危,活芸芸众生,特别是几次烂喉丹痧流行,唯他疗效甚佳,起沉疴无数。他的声誉如日中天,是清末民初时期突出的中医大家,领衔医业。
  二、倡国医,行善举,功在千秋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时期,世事动荡,社会矛盾交集,八国联军入侵,外患内忧,西学东渐,对中医学的质疑声噪起。北洋政府先后出台,歧视中医学、废中医教育案,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受到挑战,面临危机,整个业界为之震动,也引起许多社会有识之士的愤慨。在抗争的队伍中,丁甘仁先生走在前列,以他的声望和影响多次发表演讲或撰文辩论,力倡国医,明确表态,“昌明医道,莫如设立医学……”,他的爱国救医的想法就此逐渐酿成,并付诸行动。1916年8月,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费尽周折后,终于迎来开学的日子,标志着上海乃至全国有了一所正式的中医教育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间办中医学校,他可称为先驱。与此同时,又设立广益善堂,后发展为南北广益中医院两家,既培养中医学后继人才,又慈善济民,施诊送药,在平民百姓中享有盛誉。
  1961-1926年是丁甘仁先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以及财务用在了中医教育事业上。从资料上考证,丁甘仁先生未及弱冠便离开了他的衣胞之地——孟河,辗转苏锡行医后抵沪上,不多年医道大行,家境始厚,实现了父辈寄予他振兴家业的期望,或可苟且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优渥生活。然他唯不图安逸,投入社会兴医办学,救助济民,其思想基础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也是他博爱施众、多行善举的品德、宽广的胸襟、蕴蓄的民族气节所使然,这是主要的因素。在时代重要的节点上,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得以升华和释放。
  所以可以这样讲,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一名声望极高的中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极爱国的中医学教育家,一位华夏优秀文化的坚定捍卫者。所创中医专门学校,自他后其孙丁济万先生接手至1947年终,历时32年,培养了大批中医栋梁之材,至今影响深广,为促进中国医学可持续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功在千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医论
第一节 分邪治则在湿热兼证疾病的应用
第二节 概论膏方
第三节 苦辛合用,辛开苦降
第四节 孟河医派丁氏内科
第五节 浅议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第六节 通阳非温补,在于温通
第七节 痛风的辨证和辨病用药
第八节 心律失常的治法和用药探索
第九节 学贵思悟,医者意也
第十节 一代宗师,炳如日星
第十一节 张景岳论治精要
第十二节 治病需重视调气机
第十三节 治胃通降为宜
第十四节 治虚之本肺脾肾,重在脾
第十五节 治瘿之要,理气化痰兼以透散
第十六节 结合体质辨识对社区痛风人群的中医药处理

第二章 用药经验
第一节 验方
第二节 临床用药

第三章 医案和膏方
第一节 医案
一、鼻渊案
二、咯血案
三、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案
四、不寐案(一)
五、不寐案(二)
六、不寐案(三)
七、心悸案(一)
八、心悸案(二)
九、胸痹案
十、胃炎案(一)
十一、胃炎案(二)
十二、胃炎案(三)
十三、胃炎案(四)
十四、胃炎案(五)
十五、胃脘痛案(一)
十六、胃脘痛案(二)
十七、胃脘痛案(三)
十八、痛风案(一)
十九、痛风案(二)
二十、泄泻案(一)
二十一、泄泻案(二)
二十二、泄泻案(三)
二十三、带下案
二十四、痛经案(一)
二十五、痛经案(二)
二十六、头痛案
二十七、瘿病案(一)
二十八、瘿病案(二)
二十、遗尿案
二十一、肾病案
二十二、泄泻案
二十三、尿浊案
二十四、更年期综合征

第四章 中医学理论在基层慢性病处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概要
第二节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
第三节 脏腑辨证理论
第四节 三大慢性病的基层中医学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