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以“地”“道”“风”“物”四个版块来呈现昆山的人文地理、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在地物产等方面内容。
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在区位上有着特殊性。从地缘角度出发,位于江南核心区的昆山有独特的文化底色,以及这些文化传统在当代昆山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发展。昆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当代昆山。
外围区域或次级城市与中心城市对接,相邻城市间的同城化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区域”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取向,在联动发展的趋势中,昆山作为上海与苏州“连接点”,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结合地缘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昆山有巨大的潜力在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先锋昆山,江南水乡到“中国最强县”
撰文/楼学
从上海虹桥站出发的动车,在沪宁高铁上飞驰了十几分钟后停靠在昆山车站——如果你有心观察窗外的风景,沿途都是密集的高楼与开发区,偶尔闪过的城市绿地也显现着与自然底色全然不同的人工痕迹。这是中国致力打造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部分,在将来的愿景中,这里被规划为可与东京湾、纽约等著名都会区比肩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地处上海与苏州中间地带的昆山,是苏州辖下各县市中经济最落后的“小六子”。甚至在二十多年前,在昆山的交通版图上,乘船出行还是人们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短短数十年间,昆山由一个两省市交界的边缘地带发展为中国的“百强县之首”,并不断重新书写“江南”的内涵,其间变化基于其江南水乡的地理背景,为昆山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地理、地缘、文化等多个维度的支撑,更重要的还有这片土地上具备悠久传统的先锋精神。
船抵“金字塔”,文明篇章的开启
在过去关于昆山水运的记忆中,1990年9月南京博物院的考古队员们乘船抵达“金字塔”的画面一定是其中最具光彩的瞬间之一。这处位于昆山城区南面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是昆山人世代相称的赵陵山——正是这座五千年前的高筑土台,作为良渚文化早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开启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篇章。
回忆起这次久远的发掘经历,陆建方仍然记忆犹新。“那时的昆山面貌与现在大不相同,考古队先要到达昆山城区,乘车到达张浦,然后再换乘船只,才能把考古队的行李和设备运到赵陵山。”
乘船抵达赵陵山的考古队,成为了昆山文化史中的有趣场景——我们熟知的水乡意象被书写在传统的交通工具中,而公路时代已经来临。这片当时已略显闭塞的交通死角,还要依靠缓缓而来的轮船汽笛声来重现文明肇启时期的重要价值。距今约5200年前的良渚人,选择在此地堆筑高大的台地,并在其南侧和西侧修建族人的墓地。在随后的第二次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在高台上发现了七十多座墓葬,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被编号为M77,是良渚文化早期最重要的贵族墓葬之一。
M77墓葬中出土的丰富器物中,尤其以人鸟兽透雕玉饰件最为醒目。这件精致小巧的玉器上,雕刻了戴冠的人像、走兽以及顶端的小鸟,构成了史前时期宇宙观念的极简论述,“天神、地祇、祖先三位一体”,玄幻的神巫系统与独特的鸟类崇拜,交合形成良渚先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良渚人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也能在其族徽中找到例证,M56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灰陶盖上刻有一幅“源极图”,从中还能观察到对方圆、阴阳、始终的哲学思考。
距今约5200年的赵陵山遗址,是昆山第一次在长江中下游的庞大背景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先锋”属性。赵陵山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其上的珍贵纹饰,构筑起了良渚文化的基本面貌——M77 号墓主右手上质朴简约的玉琮,被认为是良渚方体玉琮的最早形态,亦成为浙江余杭反山那件精致骇人的玉琮王的先声。陆建方在评价赵陵山最核心的价值时,认为“‘拷贝’是良渚文化中显著的现象,赵陵山的这套玉器传统,贯穿了良渚文化的整体进程。玉琮、玉璧、玉钺的玉器组合,是赵陵山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几个千纪以后,《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即令人不免回望赵陵山的久远传统,重新记起玉琮、玉璧构建起的天地观念。
站在良渚文化的早期,赵陵山遗址中不同墓葬的陪葬品差异乃至人殉现象已经显示出社会阶层的分化,而这正是迈向文明的重要条件。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传统,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体系,都成为了后来的中华文明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词。
那么,为什么出现在昆山?礼制的诞生与传承,根植于江南一带悠久的耕作传统;文化的源流,同样仰仗于这一区域的史前交通网络。重建其中漫长的逻辑链条,需要回溯至数十公里外一个湖泊的诞生。
太湖书写的水乡史
尽管在今天的昆山行政地图上看不到太湖的边界,但这个湖泊却在历史的进程中深刻地影响了包含昆山在内的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太湖的演进史,不只是自然界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江南地区改造自然的发展史。昆山一地的历史,也长期围绕着太湖来书写。
江南的富庶,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史前版本。1998年,昆山绰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示了地层以下最早至马家浜时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文化遗存 。今天重新翻开绰墩遗址的考古报告,会深感这是一处如此鲜活具体的史前水乡: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水井11 口、水田64 块、河道1 条,甚至还有一块长约1.1 米的渡河浮木,史前人类正是将绳子穿过浮木上方的穿孔后固定在河的两端,然后拉着绳子、乘坐浮木过河。发端于中国南方的稻作传统,已经在这里高度发展;而在本地发达的水系中,已经可以看见一处史前意义的江南水乡。
农业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节点:耕作是史前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曾经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得以从渔猎转向定居,家庭得以出现,更丰富的物产、更稳定的繁衍促成了人口的增长和宗族的出现——由此才有权力财富的集中、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礼制的诞生。
在很大程度上,太湖影响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程,从今天学界常用的“环太湖流域”即可大致了解这片湖泊的重要价值。良渚文化触及了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顶峰,这一文化的兴盛正是与这一地区的海陆变迁密切相关。而如今在经济学意义上备受瞩目的长三角,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
经历了晚更新世玉木冰期( 距今约15000年)的全球性海退之后,气候逐渐转暖,海平面缓慢上升,至距今10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太湖平原已经形成了全新世的原始地面,海平面上升至如今海平面以下约30~40米,当时的昆山则位于如今海平面以下约5米。这一时期的长江是一个深达50~60米的河谷,而今日长三角南翼还是一处沟谷纵横的滨海台状平原。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使得沿长江而入的海侵可以深入到今天的镇江一带。而当时的太湖则有数条深谷与长江、钱塘江相连。在距今约8000年前,来自钱塘江的海潮可以直达今日的太湖西部,形成一个“太湖海湾”,这也是太湖作为一个瀉湖的雏形。而此时的太湖东部,仍是大片陆地。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全球各大河口三角洲开始发育,这些河口三角洲最终成为地势平缓、土壤肥沃的理想栖息地。约7000年前,海水上升至今日的海平面附近,沿着昔日的沟谷入侵太湖地区,并塑造了太湖东面的沙冈,逐渐封堵了一些太湖通往大海的出口,使西太湖逐渐成为一个半封闭的海湾。东部的海侵地带逐渐转变为淡水湖沼,太湖平原上最古老的马家浜文化随之繁荣,并成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前奏。
昔日平原上的沟谷成为了瀉湖的枝杈,并逐渐沉积成陆。继马家浜之后渐次兴起的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愈多,分布范围也愈大。不过,尽管此时的太湖地貌已经逐渐成型,但海水仍能通过地表水或地下水控制湖泊水面的升降——良渚文化时期,气温与海平面一同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绰墩遗址的良渚文化地层中能发现如此多的水井遗存。
昆山所在的太湖东部冈身地带,成为了长江泥沙天然的堆积场,长江三角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发育。而冈身阻断了曾经涌入太湖的海潮,在距今约4000年前,通向钱塘江的海湾也被淤塞,太湖最终形成了,并成为这一平原上的“母亲湖”。横贯昆山的三大水系——北面的娄江、中部的吴淞江、南面的东江(现已淤塞)即是古代太湖地区的三大入海河流。三江并列引来太湖之水,成为鱼米之乡的千年底色。
序言 昆山:江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地
先锋昆山,江南水乡到“中国最强县”
水城昆山:人、太湖与海之间的和解
道
昆曲在昆山
前世:人散曲不终
今生:草蛇灰线,不绝如缕
小昆班:三十年昆曲传承
顾炎武:从昆山乡贤到民族精神旗帜
风
去昆山,寻找江南水乡
周庄,江南水乡的原点
锦溪,水火相济,变土为金
千灯,俯仰转念已千年
巴城,水乡的当代慢步
正仪,生活还是老样子
锦溪长廊,悠悠十年
物
阳澄湖大闸蟹:“蟹中之王”的诞生
奥灶面里扭乾坤
昆山:万物有味且美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