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神的黄昏/光启文库》:
大学教育筛选功能与互联网+的对峙
现代教育,或者我们先收小一点,现代大学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一大堆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甚至在发展中国家和在发达国家都一样,至多只是问题的侧重和程度有差别。而在我看来,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根源,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已经越来越偏离教育的原初宗旨了。
教育的原初宗旨是什么?可以用八个字一言以蔽之,就是“技能传授,人格养成”。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的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实现这八个字。上面我们谈到的互联网+精神冲破准入门槛,和这个原初宗旨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得益彰的。
然而,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现代教育另有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不是“技能传授,人格养成”,而是“筛选”!
只要社会资源处于短缺状态,“筛选”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让一部分人出局,我们的社会资源才够在剩下的人群中分配。以前靠贵族血统或武力杀戮来完成筛选,大家越来越感到太不公平、太不人道。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找着更公平、更人道的筛选方式,而现代大学教育就是被选中的相对最公平、最人道的筛选方式。
为什么要搞应试教育?为什么孩子要在学校里学那么多根本没用的知识?……我们完全不必为这样的问题义愤填膺。因为无情的答案是:就是为了让一部分孩子学不下去,好让他们出局。怎么可能人人都当美国总统呢?怎么可能家家的孩子都从北大清华毕业呢?用学习成绩来决定谁出局,总比靠“拼爹”公平,比靠打架人道吧?现在普遍流行的“智商测试”,发挥的也是教育筛选的辅助功能。
如果我们同意现代大学教育具有这样的筛选功能,再去看大学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就会别开生面。比如慕课问题——这几乎是目前人们能够想到的大学和互联网+之间唯一的接口,在450余页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只有一页的篇幅谈到了慕课,作者认为中国的慕课发展得不如人意。
其实,慕课是符合互联网+精神的,它希望冲破门槛;但它却偏偏是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筛选功能直接冲突的,因为筛选功能要求高筑门槛。人们推介慕课时,经常会讲“非洲穷孩子也能听到哈佛名师的课”之类的动听话语,也确实有一些“哈佛名师”的课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或共享。但是“非洲穷孩子”听了这种课有什么作用呢?为哈佛做做广告是不错的,让这孩子对哈佛心向往之。不过,你没指望这个“非洲穷孩子”也能从哈佛毕业吧?如果慕课真的能让全世界想从哈佛毕业的孩子都从哈佛毕了业,它就彻底摧毁了现代大学教育的筛选功能。而这对于当下大学的利益来说,将是毁灭性的伤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