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3年初版以来,已历经五次修订。掐指算来,本书初版的读者已届而立之年,中国金融体系也从初版之时的探索逐渐走向了成熟,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架构业已成形。尤其是,自第五版以来的六年左右时间里,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较明显的变革,中国不仅已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初步完成,人民币汇率机制也今非昔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得到创新、丰富和发展,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直接左右了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应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了宏观经济政策蕞重要的内容之一,金融开放向纵深推进,是故,金融监管体系也得到了重塑,宏观审慎理念和实践在深入发展,穿透式监管和功能监管在纷繁的金融创新中得到确立。凡此种种新变化和新发展,都在第六版的修订中的相应章节得到了反映。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货币政策决策、操作和具体的政策目标,对公众一直是神秘兮兮的,相应的许多宏观经济信息,如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会议情况等都被当作“机密”,也要在货币政策执行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才会被“解密”。然而,随着理性预期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继提高央行独立性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国际趋势。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一般认为,提高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政策的可信度,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提高市场潜在的效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包括多个层面。在政治层面,是指货币政策目标的公开性,例如,中央银行明确宣布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在经济层面,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中使用的经济信息是否能够为公众所得,如经济运行的数据、预测或评估决策效果的模型以及中央银行内部对经济运行的预测。例如,中央银行及时地发布有关货币金融方面的统计数据、物价水平的变化等。在货币政策的程序层面,透明度是指政策决策采取的方式是否被公众所了解和掌握,包括明确的货币政策规则或策略、决策过程的真实记录、会议和投票记录等。现在,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会议之后,会立即对公众发表一番相应的声明,在该声明中会公告货币政策决策会议的结果(如是否调整利率)、委员们的投票情况、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相应的货币政策行动等。在操作层面,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是否及时地向公众提供,如误差控制、影响政策传导的宏观经济波动和冲击等。例如,中央银行及时地公布为调节市场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状况等。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中央银行和公众的沟通是密切相关的。现在,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强调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沟通与交流的内容不但有关于当前政策的解读,而且还包括未来政策的走向,沟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回答记者和公众的提问,把货币政策信息及时、全面和更准确地呈现给公众;中央银行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公众对当前物价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等。通过沟通,能够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能够在沟通中较好地了解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从而便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还能够帮助避免货币政策超出预期,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波动;它也有助于中央银行能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的微观信息,便于中央银行更加科学地制定货币政策决策。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由于美联储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地和公众交流,政策委员会会议后的信息发布已经成为比利率政策本身更有力的政策影响工具。实践证明,在美、英等国家,通过沟通,极大地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率。
除了透明度和沟通外,现在也越来越强调中央银行的责任。责任就是中央银行为完成事先确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必须承担的各种义务。责任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可信度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它的货币政策行为与后果是不负责任的,那么,事先确定的货币政策明确而具体的数量化目标就可能是不可信的。为了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责任,各国都有相应不同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要定期向国会提交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展望的报告,接受国会议员对货币政策的质疑并做出证词。欧洲中央银行不仅在年终和按季做出报告,而且还推出了《每月公告》,对货币政策决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另外,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每个季度都要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汇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回答相关问题。新西兰储备银行有更严厉的做法,只要有一个季度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行长就会被政府免职。通过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责任,会相应地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能够更好地稳定公司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人无信而不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大概也是这样。
……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货币
第2章 金融系统
第3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
第4章 资源的时间配置:储蓄与消费的选择
第5章 资金选择与定价
第6章 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选择
第二篇 机构与市场
第7章 金融机构与市场组织
第8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第9章 长期资本市场
第10章 货币市场
第11章 外汇市场
第12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三篇 金融调控
第13章 货币供给
第14章 货币需求
第15章 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
第16章 物价水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17章 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制度
第18章 国民收入与产出的决定
第19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
第20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政策哲学
第四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
第21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
第22章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第23章 金融危机
第24章 金融监管
术语表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