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艺术学概论
0.00     定价 ¥ 37.4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40512908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艺术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综合国内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学科基本内容和艺术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艺术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艺术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艺术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全书采用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精选具有典型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和艺术现象,展开系统分析,便于学习和理解。
  《艺术学概论》适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以及艺术学门类下相关本科专业的基础教育或普及教育,也是值得艺术学、文艺理论及艺术类工作者参考的专门性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学概论》: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当接受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为阐释艺术作品、实现审美再创造而自主、能动地显示了其能力、地位和作用时,艺术接受就发挥了主体性。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发挥,艺术接受才能使艺术作品由潜在的审美对象转变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建构意义关系的审美实践活动,必须满足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首先,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自身的感性魅力、理性内涵与审美价值;其次,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观众或听众,必须具有一定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前者构成了艺术接受(客体)的客观条件;后者构成了艺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由于前者的存在,艺术作品方能唤起接受者的审美注意并使艺术接受活动进行下去;由于后者的存在,艺术接受才能主动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效。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在系统化的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鉴赏占有基础地位,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品交易以及艺术教育,都将以此为起点。在全部的艺术活动中,艺术鉴赏也是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活动。从事专业性的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研究的人究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通过艺术鉴赏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的,他们经由艺术鉴赏分享到美的馈赠,进而可望获得认识的启迪与道德的感化。对鉴赏主体的主观条件的认识,将帮助人们从基础层面上去把握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可是,我们仍然有必要记住,如果艺术接受进入艺术批评和研究的层次,接受者就变成了艺术批评家和研究者,这时,他们还应具备广阔的理论修养和特定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
  (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如前文所述,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主体顺利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首要条件,据此构成艺术接受主体的基本主观条件。缺乏了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就无法展开,艺术接受的进程就丧失了起点。
  所谓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特别是对具体艺术门类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的深浅决定着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接受的层次和质量。艺术素养以艺术感受力为前提,以艺术知识为内容,以艺术判断力为旨归,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依靠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对艺术知识的吸收、学习而综合形成的主体能力。对艺术接受主体来说,除艺术技巧经验外,其面临的艺术素养要求与艺术创作主体并无质的差别。艺术感受力主要表现为艺术形式的感受力,艺术知识包括具体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知识。其中,艺术感受力是感性的部分,艺术知识是理性的部分,而艺术判断力是直觉的部分。从艺术感受力上升为艺术判断力,中间须经历艺术知识的洗礼,包含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从理性回归感性的过程。毛泽东曾讲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位
二、学习与研究艺术学理论的意义
三、学习与研究艺术学的方法

第一章 艺术观念
第一节 艺术观念的演变
一、中国艺术观念演变
二、西方艺术观念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
第二节 艺术的特性
一、马克思论“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二、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
三、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 艺术的功能
第一节 艺术功能的理论回顾
一、中国的论述
二、西方的论述
第二节 艺术的主要功能
一、审美认识功能
二、审美教育功能
三、审美娱乐功能
四、审美体验功能

第三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社会角色
二、人文修养
三、心理机制
四、创作个性
第二节 艺术创作方式的特点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
第三节 艺术创作过程
一、动因
二、构思
三、物化

第四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类别
二、艺术媒介的作用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艺术形式的特征
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二、艺术作品的形象与情境
三、艺术作品的意蕴

第五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
一、体验性
二、过程性
三、异同性
四、再创造性

第六章 艺术类型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历史演变
一、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方式
二、艺术类型划分原则
第二节 主要艺术类型
一、音乐艺术
二、舞蹈艺术
三、戏剧艺术
四、影视艺术
五、美术
六、设计艺术
七、建筑园林艺术
第三节 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二、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

第七章 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
二、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进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二、艺术发展的相关因素
三、艺术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八章 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第一节 艺术风格
一、艺术风格界定
二、艺术风格的类别
三、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节 艺术流派
一、艺术流派的形成
二、艺术流派的流变
三、艺术流派的影响
第三节 艺术思潮
一、艺术思潮的产生
二、艺术思潮的类型
三、艺术思潮的评述

第九章 艺术批评
第一节 艺术批评的含义与性质、原则和意义
一、艺术批评的含义与性质
二、艺术批评的原则
三、艺术批评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批评的主体与主体构成
一、艺术批评的主体
二、艺术批评的主体构成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维度与方法
一、艺术批评的维度或角度
二、艺术批评的方法

第十章 艺术的当代嬗变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状况
一、艺术中的多样化与本土化
二、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
第二节 创意产业和艺术市场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二、艺术市场与艺术营销
第三节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艺术
一、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美术
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音乐艺术
三、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舞台艺术
四、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综合艺术
第四节 当代媒介与艺术传播
一、纸媒介与艺术传播
二、电子媒介与艺术传播
三、网络媒介与艺术传播

结语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