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由于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这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马克思提到生产方式,又提到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此问题引起争论最多的是:到底是生产方式,还是生产关系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要明确这一问题,需要弄清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范畴在《资本论》研究中的地位和关系,需要区别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1.区别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某一领域的主体。例如,宏观物理学是研究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脱离宏观物体不可能研究其运动;现代物理学研究微观物体运动规律,其研究对象是微观物体,脱离微观物体不可能研究其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分子,脱离分子不可能研究化合或者是分解;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脑,脱离思维的器官就不会有思维。
研究对象是研究的标的,是研究时作为目标的事物。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某一学科只是从事物的某一方面研究其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涉及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是主体,是研究视角的载体,研究视角是研究对象——主体的部分、方面或属性。作为研究视角的主体的方面、属性或关系,不能脱离研究对象——主体。研究对象——主体是具体的,研究视角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没有研究对象,研究活动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研究的领域、范围没法界定;没有研究视角,研究活动就如盲人摸象,无从下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这一句话有两点要清楚。
首先这一句话涉及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生产方式是什么?一般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使用生产方式。笔者认为生产方式与生产主体有联系,生产方式是生产主体存在和活动的方式,是生产主体表现自己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会形式。
其次,这一句话中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作为研究标的、研究目标的事物,“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不能脱离研究标的的事物的关系,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或生产主体独立存在,不能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借助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或价值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内在关系进行量化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最后部分,以商品形式本身为例进一步说明这里研究商品是研究商品的价值关系,指出了全书的研究视角是生产关系。马克思说,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价值或交换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的批判力、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而事实证明的是另一种奇怪的情况:“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最后引用莎士比亚《无事烦恼》中的一句台词:“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