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改革开放口述史》:
我们在江苏期间了解到,1984年江苏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达到162亿元,而我们山西只有50亿元,不及人家的1/3。江苏省的乡镇企业,乡、村、队、联户、个体“五个轮子一起转”等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对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推动很大。我们回到山西后,通过各种形式如报告会、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们和江苏、广东两省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方面的差距和他们的先进经验。
在赴江苏、广东参观学习期间,我同江苏省的领导同志商定,江苏与山西结成友好省,在南京和太原分别设立办事处,便于经常性的联系;两省的一些地(市)县相互之间,也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
1985年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订了25条保护措施。3月,又在高平县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交流了全省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
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山西乡镇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生产的发展,全省的乡镇企业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乡镇办、村办、乡村联办、乡村户联办、户办的“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局面,在1985年就看到了明显成效。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到32.7万个,比1984年增长了一倍多;总产值完成85.78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0亿元。这种情形,当时曾被称为“异军突起”。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层面逐步推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定包利润,超额分成”的承包任期目标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招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了承包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1986年7月,为了总结乡镇企业改革的经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下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我从7月3日开始,用了20多天时间,到10个县(市)、30多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村形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7月31目,我们在榆次市召开了乡镇企业改革座谈会,请了一部分地(市)的乡镇企业代表参加。从座谈上反映的情况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收入越高,工副业所占比重越大。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不少县乡镇企业上缴的利税在财政收入中都占了重要的一块。而且各地还实行以工补农,从乡镇企业的收益中,对良种、植保、机械、水电、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费用进行补贴,强化了农业基础;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促进了集镇、村政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卫生、敬老院、幼儿园等的发展。
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链条,并形成了城乡经济融合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甚至是不同所有制成分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涌现出了一批农民企业家。
从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看,我感到它不仅增加了农民的个人收入,使农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而且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新的来源和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因而对振兴山西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从战略意义上考察,它还是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然,山西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经验,开始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如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乱采乱挖,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财产权属或债务责任不明,内外经济纠纷较多;经营管理混乱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取措施逐步地得到解决。
为了进一步开放搞活,在全省乡镇企业改革座谈会期间,我曾经提出要为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乡镇企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在这个座谈会上,我特别强调要继续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要正确认识改革、坚决支持改革、积极实践改革。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要求各级纪检部门、政法部门和各宏观经济部门,要端正业务指导思想,使本职工作都能着眼于改革,服务于改革,积极推进改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