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晗笔下的铅笔胡同,并非胜在如何逼真,打动人的是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老北京随性、宽厚的精神内涵。铅笔朴素的线条、厚实的灰色调,适合表现老北京的韵味——片片残墙的斑驳、砖石风化的质感、老槐树的光阴、胡同的年轮,画中处处可见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情绪、人的思想,人的故事。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脉,那里有老北京人*真实的生活和记忆。著名画家况晗和北京民俗专家陆原再度携手,十年打磨,近百幅技法独特的胡同新作与近百篇丰满隽永的胡同小传融为一体,完美地将一个饱经风雨的胡同北京呈现给读者。每一条胡同都像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着历史的荣辱,述说着动人的往事。
钟楼湾胡同
钟楼湾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周边。明朝属金台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北京城区中轴线, 南至永定门, 北至鼓楼钟楼。鼓楼至地安门路口的路段, 今称地安门外大街,明朝旧称鼓楼下大街,清朝旧称鼓楼大街。鼓楼以南的地安门外大街是东城区与西城区的分界线,但是在鼓楼以北,东西城区分界线却不在中轴线的延长线上,而是在西侧的旧鼓楼大街,所以位于钟楼周边的钟楼湾胡同归属于东城区。
元朝大都城的鼓楼和钟楼,位于旧鼓楼大街南北两端,是市场密集的地方。元朝著录大都城风物的《析津志》记述,钟楼前方的十字街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珠子市, 钟楼后方有铁器市,有出售皮靴及制靴皮革的靴市,还有穷人聚集等候被人雇用的穷汉市。
元朝的翰林院在钟楼北侧,翰林学士危素住在钟楼街。清朝学者朱彝尊所作《王冕传》讲述了危素访问王冕的故事。元朝画家王冕,是浙江诸暨县人,善于绘画荷花梅花。王冕的《墨梅诗》写道: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旅游到了大都城, 危素骑马来访。王冕问道,你是住在钟楼街的那位先生吗?危素回答是的, 然后王冕并未与之交谈, 危素坐了一会就走了。旁人不解来访者何人,王冕笑道,我知道危素住在钟楼街,也读过危素的文章,感觉有诡气,今见其人举止也有诡气, 所以来访的这个人必是危素。王冕不满元朝统治,也不想做官,所以不愿交往危素。后来明朝征虏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城,危素跑到今属北新桥二条胡同的报恩寺,想要投井自尽殉国,报恩寺大梓和尚一把拉住他劝说,元朝的国史只有你知道,你若死了,国史也就死了。危素放弃投井自尽,归顺了明朝,去了南京任职翰林院侍讲学士。朱元璋认为危素虽有学问, 却无气节,后来贬斥危素去了安徽和州看守余阙庙,余阙是一位宁死不屈的元朝官员。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中轴线上建造了鼓楼和钟楼。钟楼最初悬挂的是一口铸铁大钟,后来因为音色不好被替换下来, 长期弃置于鼓楼后面,这口铸铁大钟现存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现在钟楼悬挂的永乐铸铜大钟出自旧鼓楼大街西侧的铸钟胡同,那里在明朝是皇家的铸钟厂。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述,孙承泽见过铸钟厂里有明朝遗留的十几口大钟,高达二丈余,周身铸有经文,横七竖八地倒卧在院子里。
钟楼曾被火灾焚毁, 清朝乾隆十年(1745 年)重建钟楼,为了预防火灾改为砖石结构,所以现在看到的灰色的钟楼,与红色的木结构的鼓楼外观色调并不一致。
清朝在鼓楼和钟楼之上击鼓撞钟报时的工作,是由銮仪卫的皇家仪仗队旗鼓手负责的。一更和五更报时, 先击鼓108 响, 再撞钟108 响,108 响还要分为前后两节, 每节54 响, 击鼓撞钟的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夜里的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为了协调击鼓撞钟的时间,旗鼓手在鼓楼和钟楼彼此之间使用灯光信号联络,称为对灯。
1924 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鼓楼和钟楼不再击鼓撞钟。此后改为每天中午在德胜门和宣武门城墙之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旧时在德胜门以东正对着钟楼的城墙之上,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是火药库,另外两间住着炮手一家。那位炮手姓李, 因为每天鸣放午炮,耳朵被震聋, 所以人称外号“李聋子”。有时德胜门和宣武门两边的午炮未能同步鸣放,北京居民就会听到两声炮响。
序一
留住胡同 / 吴为山
序二
大有可观,难能可贵 / 李滨声
序三
向这位“磨铅笔的人”致敬 / 刘一达
序四
铅笔一杆,胡同三千 / 彭俐
钟楼湾胡同 008
草厂东巷 010
北锣鼓巷 012
花园东巷 014
灵光西巷 016
谢家胡同 018
箭厂胡同 020
雍和宫大街 022
北新胡同 024
炮局头条 026
东颂年胡同 028
新太仓二巷 030
石雀胡同 032
香饵胡同 034
南锣鼓巷 036
东棉花胡同 038
景阳胡同 040
帽儿胡同 042
东板桥东巷 044
什锦花园胡同 046
东四三条 048
育芳胡同 050
东四八条 052
东门仓横胡同 056
烧酒胡同 058
朝阳门南小街 060
演乐胡同 062
内务部街 064
史家胡同 066
官房大院 068
富强胡同 070
大草厂胡同 072
沙滩南巷 074
智德北巷 076
南池子大街 078
北帅府胡同 080
北极阁三条 082
西裱褙胡同 084
东交民巷 086
崇文门东河沿 088
东壁街 090
西打磨厂街 092
细米胡同 094
长巷二条 096
小席胡同 098
薛家湾胡同 100
珠市口东大街 102
樱桃斜街 104
纪晓岚故居 106
粉房琉璃街 108
西砖胡同 110
麻刀胡同 112
小寺街 114
甄家胡同 116
宣武门外大街 118
安儿胡同 122
北新华街 124
后细瓦厂胡同 126
南长街 128
新华门 132
府右街 136
光明胡同 140
颁赏胡同 142
砖塔胡同 144
南丰胡同 146
复兴门内大街 148
光彩胡同 150
前百户胡同 152
王府仓胡同 154
苏罗卜胡同 156
七贤巷 158
宫门口五条 160
西弓匠胡同 162
冰洁胡同 164
月树胡同 166
育教胡同 168
西四北七条 170
前公用胡同 172
北魏胡同 174
后半壁街 176
西教场小二条 178
光泽胡同 180
松树街 182
爱民街 184
景山前街 186
地安门内大街 188
油漆作胡同 190
前海北沿 192
南官房胡同 194
烟袋斜街 196
附录一
北京城市历史沿革 / 陆原
附录二
在铅笔画里为胡同安家 / 王䔰
后记
胡同情缘 / 况晗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胡同,是老北京的印符,是北京文化的象征。况晗敏锐地发现了铅笔与胡同之间精神特质上的契合,他拿起铅笔把黑白造型玩到了极zhi,用艺术手法记下了时代的变迁,录下了古城的历史文脉,留住了皇城根的魂魄。他的铅笔胡同系列作品展示着市井的喧闹,布满了风俗的芳香,接地气,通人脉,勾起了无数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他用自己的独门技法描绘出胡同的春夏秋冬,抚慰了千千万万颗怀念胡同、思念故土的心灵。读他的画能够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在胡同里度过的美好岁月。
——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北京胡同多数正消失,然于况晗写生画中尚可见,幸也。况晗以铅笔画之,然能融水墨、水粉、水彩、木刻、摄影诸法于一炉,铅笔画致此,别开生面,再现新法,又一幸也。
—— 陈传席(著名美术评论家)
看到眼 前这本画册上的老北京铅笔画,顿觉别开生面,明暗调子变换得法,有油画、水彩画的效果,突现了光和色的艺术。作者的大笔触、大色块,或奔放,或细致,画出了老北京正在变化、正在消失的那些胡同的情与景。
—— 李滨声(著名漫画家)
北京城区那些拆了的老胡同,几乎全都留在了况晗的画册里。这是一段了不起的历程,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现在的人可能看不出它的珍贵,可几十年后,等我们的后人再看这些画儿,定会发现它是多么了不起,定会向这位潜心三十年“磨铅笔的人”致敬。
—— 刘一达(著名主持人、作家)
况晗对胡同一见钟情,我则对况晗的胡同铅笔画百看不厌。我从单纯的线条中看出丰富,从朴素的色彩里体会鲜艳。卑微的屋檐下积聚着高贵,平淡的颓墙上堆砌着优雅。我被那诗一般的画意深深打动。
况晗,铅笔,胡同,三位一体,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一个美妙音符。
—— 彭俐(北京日报高级记者,诗人,学者,评论家)
近半个世纪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将古老的胡同一点点甚至一片片抹去,但总有些方式能将这些历尽沧桑的胡同留下,纵使留在画纸上,也好过让后人无迹可求的无奈。这些静默了几百年的胡同,如今大多不复存在,是况晗用一支铅笔为胡同在纸上构筑了另一重安身之所。
——丁 杨
在况晗眼里,30年前的胡同斑驳多姿、肌理丰富,不似如今粉刷一新、清一色的灰墙红门,虽干净利落,却没了历史的沧桑感,没了因时间沉淀的生活味。如今,那些抢拍下来的上万张胡同照片,码在画室的一角。以他现在每月一幅的创作速度,“画到一百岁也画不完”。
——王 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