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位浙商创始人的成功案例为你的创业之路指点迷津;
■ 一本书领略“中国商帮”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财富;
■ 一把打开浙江“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奇迹的秘钥;
■ 全新解读浙商在创业大潮前纵横四海,深陷危机漩涡坚不可摧的心路历程。
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的探索脚印,很多是浙商踩出来的。他们在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创造出中国经济看浙江的模范样本。市场发展时,他们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危急存亡时,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永不言败;社会需要时,他们扛起时代重任,奋勇高歌。
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表彰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记录这个时代的印迹,由中央级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丛书《创业之路——30位浙商创始人的成功实践》将为您解锁浙江经济发展的密码,展现优秀企业家们背后的故事与创业历程。相信这具有代表性的30位企业家的故事,能激发广大创业者勇往直前的信心与行动。
楼仲平:25年造就全球吸管大王
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很容易变成旧世界的捍卫者。54岁的楼仲平似乎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
他玩微博、拍抖音,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紧跟当下时代潮流;他喜欢读书,学德鲁克管理、读亚当·斯密、读《乌合之众》……办公室书架上的那本《国富论》已经快被他翻烂了,书里密密麻麻的都是一遍遍的读书笔记。
世人称他为全球“吸管大王”,26年精耕细作,成就传统制造企业奇迹。
目前,双童吸管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包揽制订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
“你们不要把我当董事长,我不是来讲创业故事的。想听创业故事的人可能要失望了;不要看我头发没多少,我可能比你们还年轻,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按照生理年龄来定义一个人了。”这基本上是楼仲平每次演讲时的开场白。
与其说楼仲平是一名实业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
当大多数企业都在想着如何快速发展之时,他却想着如何让企业活下来。
“吸管大王”的诞生
人们都喜欢称楼仲平为全球“吸管大王”,也许注定了这辈子要与吸管打交道。其实,连楼仲平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辗转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途贩运、养殖、服装等20多个行当后,从1994年开始用25年的时间,把一根吸管做到了全球第一。
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上门收禽畜毛骨以获取微利,义乌“敲糖帮”存在于很多南方人的记忆中。两年前大火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男主角陈江河,便是(部分)取材于楼仲平的这段成长经历。
改革开放前,义乌以物易物的“鸡毛换糖”已有长久历史,这是义乌最早的商业踪影。楼仲平出生在义乌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计,14岁起就辍学跟着父亲“鸡毛换糖”走南闯北,成为义乌的一名末代货郎。
然而,在外奔波了15年却并未让楼仲平的生活条件有多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家乡义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0年底,义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了10亿元。同年,楼仲平回到了义乌,结束了他的货郎生涯,在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望江楼市场租了半个摊位,卖当时刚流行的日用品: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纸杯、吸管等,开启了小商品的销售之路。
那时候为了挣五毛钱,他可以骑6公里的三轮车去送货。
随着小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义乌人加入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小百货生意竞争也越来越大,钱越来越难挣,这让楼仲平意识到,不管是“鸡毛换糖”还是摆摊,只有不断思考和转变,才能赚到钱。
1993年底,恰逢一个做吸管的老板想把手上做吸管的机器卖掉触发了楼仲平。他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生产呢?”于是楼仲平决定放弃原来的日用百货批发生意,去生产原来在摊位经销的塑料吸管,成了义乌“贸工联动”的第一批企业。
楼仲平幸运地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赋予民营企业的第一次机会,凭借吃苦耐劳和自己的智慧,驰骋于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
起初,没有人看得上这个利润极其微薄的小小吸管。这个产品门槛低、技术低、起点低、利润低,算得上是上百万个义乌小商品当中最难做,也最不值得去做的产品。但楼仲平的工厂发展迅速,很多义乌商人也跟风办厂,吸管厂数量暴增十几倍。当时所有吸管厂家都没有正式的品牌和商标,更没有品牌意识和观念,却不约而同地都在用着一种印着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头像的包装。
楼仲平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机会。
1995年8月,他拿着这种包装,跑到义乌市工商局咨询,包装上的小孩图案到底算不算商标?有没有人注册?得到的回答是,“这个肯定是商标,肯定有人注册了”。楼仲平不死心,花了300元查询费,强烈要求在商标系统里查询一下。查询结果竟然是没有人注册。楼仲平立刻揣着2000元钱把这个商标注册了下来。
于是,有了现在的双童吸管。
2002年,仅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楼仲平就将双童吸管做到了全球第一并且保持至今。
走向死亡是企业的宿命,但企业可以向死而生
十几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正被各个商学院作为成功经典案例教学,但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便陷入了经营困境,先后被收购。
1987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任何组织都会消亡,包括宇宙。楼仲平深受此书观点的影响,一直对企业的发展持警觉的态度。当大多数企业都在想着如何快速发展之时,他却想着如何让企业活下去。如何活的更长、活的更久是双童吸管不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而企业要想活的长久,就必须建立起变革的文化。
2002年,双童问鼎全球最大吸管厂商,沃尔玛、Dollar Tree赫然出现在客户名单之中。
但是光鲜的出口业绩背后却暗流涌动,客大欺店,双童毫无还价之力,利润被挤压到所剩无几。“如果1个大客户顶10个小客户,我为什么不去找10个小客户来做生意呢?大客户他说了算,小客户我们能商量。”2003年,居安思危的楼仲平提出一个理论——小客户原则,这套理论后来被当作MBA教材案例。
逃离沃尔玛,退出了利润微薄的美国市场。与此同时,双童把目光投向了利润空间更大的日本,面对卫生标准极尽严苛的日本人,让楼仲平首次出师便遭遇折戟。
六个集装箱运到日本,客人却投诉里面发现一根头发,采购商要求全检。但全检的费用比吸管本身还贵,楼仲平只得同意在日本就地销毁,还额外支付了17000美金的销毁费。
紧接着,楼仲平将还未出港的两个集装箱从宁波港运回双童,当着所有员工的面,一把火全部烧掉。
此后的十多年,双童出口日本的订单,再未收到过任何质量投诉。
楼仲平带领 “双童”先后花了十年时间,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再到ISO国际标准,几乎包揽了吸管行业的所有话语权和规则定制权,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产品规则制定权的垄断,并且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成为行业内绝对的领导品牌。
从2006年到2007年,楼仲平苦心研究,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到2009年11月17日,第一批37项专利获得通过。
比如,一支“爱心吸管”适合在婚宴等场合使用,零售每支8元左右。在吸管上的心形结构中,竟然装有水流止回阀和过滤装置,仅水流止回阀就有4项自主知识产权。
作为全球吸管行业领导者,这些年(双童)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先后承担聚乳酸冷饮吸管中国轻工行业标准、聚丙烯饮用吸管国家标准和聚丙烯饮用吸管规范ISO国际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全球吸管行业国际标准的相关组织要求、生产过程、规则验收、依据评判等绝大部分标准条文均来自(双童)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根吸管的思维蝶变
薄利多销固然没错,但如果所有的制造业走的都是这条路,那么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必然会是死路一条。
“为什么一根吸管只能卖这个价?为什么吸管一定要塑料的?为什么吸管一定要一次性的?为什么吸管只能用来喝饮料?”这是楼仲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放弃最直接最简单的薄利多销,去寻找新的方向。对于新,楼仲平有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新是对以往事物的放弃对新的事物的追求,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喜新厌旧。那么不断创新就是满足这种喜新厌旧的应变法则。”
跳出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模式,深刻地认识到通过坚持和创新完全可以改变企业的真理,从而影响了双童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在“一根吸管”上,并通过专注不辍、精进创新、用心经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童思维”,使“双童”逐渐摆脱了薄利多销的粗放经营,逐步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生态环保、与员工共成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吸管行业的低、小、散、弱的传统认知。
楼仲平特地建造了一个吸管博物馆,这里不仅详细介绍了吸管的发展历史,还陈列着双童研制的各种各样的吸管:动物造型的卡通吸管、内嵌风轮会不停旋转的风车吸管、生肖吸管、帮助老人和病人吸饮不会回流的省力吸管、小鸟吸管、party吸管、钢制吸管、可降解吸管……在吸管博物馆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吸管样品,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根吸管也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
产品是组成商品过程内在的核心基础根基,而商品则是产品“属性叠加”的“价值涌现”。突破了产品本身固有的局限,建构全新认知的“产品思维模型”。“我们发现一根吸管也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卖点,从文化性、精神性、情感性一直到趣味性等,如何做到受众认同,实现口碑传播,一直是‘双童’致力在做的事情。”楼仲平说。
早在2006年9月,当白色污染还没有被普遍认知的时候,双童吸管就研发出了针对白色污染问题的可降解吸管。
“我们始终认为,作为塑料制品,吸管的使用回收性差,使用中一定会产生白色污染。我们是有危机感的,总有一天塑料制品一定会引发巨大关注。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去找一种替代材料,保持功能性的前提下还能分解不会产生白色污染。”他坦言。
2018年,全世界掀起抵制一次性塑料产品的行动。7月,星巴克宣布将于2020年前在旗下2.8万家门店内全面取缔塑料吸管;9月,英国境内麦当劳餐厅全面中止使用塑料吸管;希尔顿集团也表示,旗下650家酒店将于2018年停用塑料吸管;德国也宣布将在近6000家超市和商场禁售一次性塑料吸管……
双童吸管的可降解吸管一夜间成了“全球宠儿”。
2019年的义博会上,可以当面条吃的“淀粉吸管”吸引了世界客商的眼球,这是“双童”通过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吸管造成“白色污染”的又一力作。
周福云:华夏芯光,灿耀世界
楼仲平:25年造就全球吸管大王
任维明:缔造引领全球的亚麻王国
姜瑾华:台前幕后的双赢人生
张静:百年老字号的首位女掌门
陆铜华:一舟一木一户家,致初心创未来
金梅央:“咖啡皇后”屹立不倒
曹方红:军旅生涯与商界风云的家国人生
蒋玉宇:30年烟火江湖,许一场舌尖上的盛世繁华
金位海:义乌模式创新传承者,商业地产领军人物
王建明:从小木工到家具行业领航者
陆利平:专注做电动童车行业领军者
姚宏:30次创业者的逆风翻盘
蒋孔学:致力推动软装家装新模式
张长洪:危难之际的力挽狂澜
毛雪波:服装的灵魂设计师
李潮清:用一杯酒,演绎一座城
曲雅芝:巾帼不让须眉,做民族品牌的捍卫者
毛晓明:另辟蹊径,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赵万里:传承,助推中国纺织走向世界
卞继州:开启中国市场欧米伽3元素新纪元
曹珊珊:靠一条围巾名扬海内外市场
李璐:“杀死”偏见,治愈万千女性
章金顺:30年初心不改,专注做好“店小二”
潘金泸:致力于传统零售行业的技术革新
何勇剑:从猪肉少年郎到食材配送行业标兵
申屠银洪:用一片匠心绽放一缕药香
杨姣英:70岁老太肩扛猪肉闯出一片天
冉周光:一个人的起点到万千人的创业平台
魏辉华:源于好奇,忠于坚持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