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瞬息万变,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不仅在生产环节上发生结构性的剧变,也在传播方式上发生重大改变,人工智能的加入更是震荡了文学创作的版图。本书告诉我们,我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要想勇攀高峰,砥砺前行,还要进一步激发包括网络文学创作者在内的新文艺群体创作活力,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批评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价值导引、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交流平台,发掘优秀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理解现实、拥抱现实的同时能够应对现实、反思现实,这样才能真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艺高峰。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市场逐步迈入稳健增长期。立足建国七*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正积极进行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革新,不断探索完备的工业生产流程,以及中国故事的当下表达。在此背景下,上海电影通过将海派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注入电影文化,积极推动工业生产流程的新升级,主动参与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新秩序的建设,不断拓展品牌效应。面对上述趋势,《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围绕着“工业流程升级背景下的上海电影品牌建构”核心议题,进行策划组稿,全书由总报告和四个内容版块组成。
新中国70年电影产业的变革与拓展
周斌[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电影与其他文艺样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具有显著的企业化特点。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创作拍摄到最终影片完成后进入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既需要经过各个环节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也需要运用各种艺术与技术手段,经过各个部门创作人员的集体努力、精诚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电影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也往往直接影响到电影创作生产的发展及其艺术和技术质量。同时,电影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又是与每个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状况密不可分的。因此,电影企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势必受到来自上述各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无疑,新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电影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从总体上来说,电影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变革,电影产业形态也经历了从较为单一到日益丰富多样的变革,而电影产业的规模也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日趋壮大、强盛起来,并与其他文化产业一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70年来,新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虽然也有波折和起伏,但仍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因此,回顾和梳理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快速拓展,以及促使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型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国营电影企业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国家队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及其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影响力。为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成立了以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有计划地组织一批左翼文化工作者进入电影界,开展了左翼电影运动,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面貌,拍摄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优秀影片,由此不仅奠定了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而且形成了一支进步电影的创作、制作和管理队伍。抗日战争期间,延安解放区于1938年建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电影史料和新闻纪录片。1946年10月,中共党组织在派人接收、改造伪“满映”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作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就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计划和故事片创作拍摄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建立全国电影事业领导机关、接受北平国民党电影机构和派遣摄影队到前线拍摄纪录片等问题,再次向东北局宣传部作了指示。1949年7月,国统区进步电影工作者和解放区电影工作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胜利会师,形成了开创新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基本队伍。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健全这支队伍,1949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还专门向各中央局、各野战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
[以上《指示》和《决定》见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27页至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要求各省委一级和军一级以上的剧团及文工团,必须选派一些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的干部进入电影制片厂工作,以确保建设一支合格的电影创作、生产和管理队伍。为此,各地方和部队抽调了许多创作干部支援电影事业的发展,使电影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文化部电影局,具体领导全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在此前后,继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之后,又相继于1949年4月建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建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同时,于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农业部农业电影社(后于1964年扩建为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从1949年至1950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生产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东影、北影、上影三家电影制片厂克服了各种困难,通过努力奋斗,共创作拍摄了故事片35部,新闻纪录片280本和美术片6本,并译制了43部外国影片。其中故事片《桥》《中华女儿》《白毛女》《赵一曼》《刘胡兰》《红旗歌》《钢铁战士》《吕梁英雄》等,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新中国的诞生》等,不仅以新的内容、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电影主要的美学形态和美学风格。同时,昆仑、文华等一些私营电影制片厂也相继拍摄出品了一批颇有特点的故事片。其中如《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我这一辈子》《腐蚀》等影片也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上述新电影迅速占领了新中国广大城乡的电影银幕,使正在清理整顿旧影片的电影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0个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同时放映26部新电影(其中故事片20部,新闻纪录片6部),第一次集中展示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成果,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此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在此基础上,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有了快速拓展:1952年2月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1952年8月建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建立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1953年7月建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6年建立了珠江电影制片厂,1957年4月建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同时,1957年又把上海电影制片厂扩展为海燕、天马、江南三个故事片厂(“文革”后仍恢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建立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同年8月建立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有同年边建厂边投产的新疆电影制片厂(1962年停产,1979年改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生产);1960年3月建立了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于是,国产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译制片等都有了较好的生产基地,电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1949年到1965年这十七年里,电影制片在产量上迅速增长,共生产故事片603部、科学教育片1980本、美术片279本、新闻纪录片8344本,影片思想艺术质量逐步提高,出现1959和1963年的两次高峰。”[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第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其中无论是50年代创作拍摄的《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新儿女英雄传》《李时珍》《祝福》《上甘岭》《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风暴》《万水千山》《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林家铺子》《五朵金花》《冰上姐妹》《老兵新传》等故事片,以及《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神笔》《骄傲的将军》等美术片;还是60年代初创作拍摄的《李双双》《兵临城下》《冰山上的来客》《红旗谱》《燎原》《早春二月》《舞台姐妹》《革命家庭》《小兵张嘎》《甲午风云》《农奴》《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故事片,《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美术片,以及一大批科教片和纪录片等,均各具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充分展现了新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正如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所说:“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造了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格。”[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总之,该时期各种题材、类型、样式、风格的影片一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审美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传播革命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
——工业流程升级背景下的上海电影品牌建构
总报告:
新中国70年电影产业的变革与拓展 周斌
产业热点
1、“重工业电影”及其美学:理论与实践 饶曙光 李国聪
2、论“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
陈旭光
3、略谈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时空向度 李建强
年度电影
4、 2018-2019贺岁档观察:工业流程升级与未来科幻绘景 杜梁 聂伟
5、2019年暑期档电影热点观察:
去流量化,观众主体性与“封神宇宙”
白云昭
6、主流价值引领、集体式献礼与情感联动
——论2019年国庆档献礼片的新探索
齐伟 刘学华
7、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经验 刘藩 郭瑾明
8、生态批评介入下的中国纪录电影产业新格局 崔辰
聚焦上海
9、新中国七十年上海电影文化变迁 余佳丽
10、2019年度上海电影创作概况分析 王艳云
11、上海国际电影节:秩序协商、地缘建构与文化治理
赵宜 沈雨薇
12、 攀登行业高峰 谱写时代精神
——上海电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汪天云访谈 刘春
附录:上影大事记
13、后工业时代的影视再造——滕俊杰导演访谈 刘春
多方视野
14、开放融合,焕活新生——英国电影对欧合作模式研究 鞠薇
15、中日韩文化互鉴视野中的类型片翻拍研究 沙扬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