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帮助家长解决育儿难题的指导书,分为新生儿篇、婴儿篇、幼儿篇、学龄前篇、学龄篇、儿童常见不适症状与处理、 小儿常见疾病防治、 健康查体与预防接种八个篇章,涵盖宝宝养育、早教、疾病护理、预防接种等多个方面的育儿知识,能让家长得到专业权威的育儿指导。
龋病是怎样发生的?
龋齿俗称“虫牙”。一些家长吓唬孩子说:“不要吃糖,糖里有虫子,会把牙咬坏的。”其实“虫牙”并不是被虫子咬坏的。龋齿的洞里也没有虫子。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作用下,牙齿组织逐渐被破坏、腐蚀,形成龋齿。龋病是小儿最多见的牙病。小儿患龋病的原因很多,有全身性因素,也有局部性因素。
全身性因素:患有结核病、佝偻病,饮水中含氟量不足,以及吃糖过多的儿童,都容易患龋齿。局部性因素:一些孩子的牙齿本身钙化不良,排列不整齐,再加上不注意口腔卫生,不刷牙,使牙面的窝沟处、两颗牙相邻的接面处、错位牙的重叠交错处经常存有食物残渣。这些食物残渣,特别是糖果、饼干等甜食的残渣,会被口腔中的细菌,如乳酸杆菌、变形性链球菌等,分解发酵生成乳酸,逐渐腐蚀坚硬的牙釉质。
牙釉质就是牙齿表面一层白色发亮的物质。因为牙齿硬组织的主要成分是钙,钙遇到酸就易被溶解,从而形成龋洞。乳牙钙化程度低,牙釉质和牙本质都比较薄,容易被破坏,使龋损向深层发展。乳牙比恒牙更容易受损害,因为幼儿喜吃致龋性强的甜食,口腔自洁能力差,睡眠时间长,更有利于细菌繁殖。
幼儿龋病的特点是:所有乳牙的牙面均可患龋病。龋齿多发、龋蚀范围广,患儿自觉症状常不明显,不易被家长发现。患儿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发展成牙髓病变或根尖周病变。
最典型的奶瓶龋是由于频繁和长时间母乳喂养或接触含糖饮品(牛奶、配方奶粉、糖水、米汤、果汁),含糖物质长时间黏附在牙面上,上前牙开始龋坏,逐渐向两侧后牙发展,严重者可导致全口龋坏。其预防方法是不要让小儿含着奶瓶或母亲的乳头睡觉。每次喂奶后,给小儿喂少许白开水,以冲淡口腔内残留的乳汁。也可用干净、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小儿的牙齿、牙龈。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