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再现传统中国的思想
0.00     定价 ¥ 59.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8141992
  • 作      者:
    黄进兴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进兴,1950年生于台湾。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历史哲学、比较史学等。代表作有《哈佛琐记》、《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圣贤与圣徒》、《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皇帝、儒生与孔庙》、《儒教的圣域》,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韩文等译本。英文著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的一种。作者黄进兴是著名史学家,深具史学功力,在中西思想史的研究多有创见,对近代思想史上重要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是其研究传统中国思想的z新专著。其中对儒家思想发展的探索,尤其对孔庙、理学独有心得,汇聚了作者一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再现传统中国的思想

                   ——迈向论述化、命题化的哲学?

 

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

——傅斯年(1926)

 

假如借着“阅读来思考”(thinking by reading)不失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话,已故法籍哲学史名家哈铎(Pierre Hadot, 1922—2010)对西方古代哲学的重新阐释,势必对民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所针砭,甚至对未来中国哲学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迥异于过去习以为常的理解,哈铎认为西方古代哲学的精髓,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way of life)的抉择。在西方古典时期,“爱智”(philosophia)的活动主要见诸“精神的锤炼”(spiritual exercises),“哲学论述”则只是衍生而来的辩护,而非如当代哲学活动这般概由“概念论述”所主导。一如哈铎所料,他的洞识复可适用至中国哲学古今演变的轨迹,虽然两者的步调略有差异。

“哲学”一词盖属舶来品,而晚清以降,中国哲学的发展摆脱不了西方思想的影响,甚至达到形影不离的地步,这已是当今学术界的基本常识。因此,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两项特色:其一,外来的欧美哲学思潮变成疏通或衡量传统思想的准则,或解释的架构。这与中古时期佛教借径固有的儒、道思想以方便传布的手法,截然异趣;好友刘笑敢(b. 1947)特称之为“反向格义”,不无道理。 另项特色,即借着梳理中国传统思想,以开发新时代的中国哲学。职是之故,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开发,遂密不可分。

贺麟(1902—1992)在1945年发表的《当代中国哲学》里,谈到近五十年中国哲学发展的几点特征,以今日逆视之,则尚有两点见证上述的时代流风。其一,便是西学持续不断地左右中国哲学的构作;其二,重新整理中国哲学史。该书1945年由胜利出版社初版。 二者复交互为用。对于第一点,乃至为显豁,理无疑义;第二点,则需稍加疏解。民国以来所谓厘理中国哲学史,其概念架构甚为倚重西方流行的哲学,因此呈现新旧轮替的现象。

居间,胡适(1891—1962)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乃是最受瞩目的先驱作品。流传至今,他的开辟之功,犹有难以磨灭的贡献。 首先,他截断众流划定中国古代哲学的时限,祛除三皇五帝渺不可知的远古传说,从老子、孔子谈起。其次,他以新受教的西方逻辑概念,重新条理中国思想的质素。胡适在日后(1958年)追述道:

 

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是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所以我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可惜后来写中国哲学史的人,很少人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看法。

 

核诸史实,胡适的说辞并不准确;尤其他鲜明而清楚的方法论意识,影响后世的哲学史与哲学的写作,既深且远。包括站在与胡适对立面、勠力重构形上学的“新儒家”,大多曾在逻辑学(无论是西方文化的逻辑学logic或佛教的因明学Hetuvidyā)下过深刻的功夫,遑论其他。

举后进的劳思光(1927—2012)为例,他力图澄清一种“谬误的俗见”,而这种俗见认为,讲中国哲学不能用外国的方法。倘若真是“不能用外国的方法”,那就等于说,我们根本不能运用逻辑思考来处理中国哲学史的问题了。 劳氏申言道:

 

中国人不曾建立逻辑解析,因此自己未“发明思想上的显微镜”,但不能说,“思想上的显微镜”不能用于中国思想的考察;正如显微镜虽非中国的发明,我们也不能据此说,西方发明的显微镜看不见中国的细菌。 

此处劳思光所谓“思想上的显微镜”,无疑就是“逻辑分析”。


展开
目录

机构的宣言——重读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1)

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的例证·················(28)

再现传统中国的思想——迈向论述化、命题化的哲学?·························(54)

反思“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论辩——一个虚构的“假议题”(pseudo-problem)·····(64)

论儒教的俗世性格——从李绂的《原教》谈起·································(75)

理学家的道德观——以 《大学》、 《近思录》 与 《传习录》 为例证···········(101)

清末民初道德意识转化的几点观察···········································(144)

“书中有书”——《从理学到伦理学》后记···································(188)

象征的扩张——孔庙祀典与帝国礼制·········································(196)

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243)

研究儒教的反思——作为儒教圣域时的孔庙···································(258)

文学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王冕之死·······································(282)

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290)

附录一:找到史家的恰当位置——台湾名学者黄进兴的当代史学之旅·············(297)

附录二:“当代史学的进行式”系列摘编······································(3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