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得111》:
恩来到法国后,没有做过工,主要是考察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以记者身份给天津《益世报》写通信,靠稿费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他可以说是位职业革命家。早在国内,他就参加了“五四”运动和其它进步学生运动,已经成为有强烈社会革命愿望的青年领袖。所以他到欧洲后,与一般勤工俭学生不一样。他对我说,不进工厂做工,可以扩大接触面,深入研究各方面的问题。恩来以记者身份出现,行动方便。在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他可以到处活动,与华工、勤工俭学生、外国工人、学生等广为接触,了解了许多情况,这对他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大有好处。
据资料记载,1921年3月到1922年3月,他给国内写了50多篇通信,共20多万字。这些通信,详尽报道了欧洲的政治形势,工人运动状况,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的生活、斗争等情况,在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2年3月以后,恩来与赵世炎等同志一起,致力于建党建团活动。他是位讲求实际的人,对任何事情决不盲从,在欧洲一年多的时间里,对各种社会思潮作了反复比较。开始,他曾密切注意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动向,对这派学生浪漫主义的革命热情,有过某种同情,以后逐渐认识到,无政府主义想抛弃一切束缚,要求“彻底的自由解放”,这在阶级社会中,纯属空想。经过比较,觉得只有以苏联十月革命为榜样,才能解决人类和中国求解放的问题。1921年,他确定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天,他在德国与几位同志商量,勤工俭学生绝大部分是青年人,其中许多人革命热情很高,有建立共产主义青年组织的基础,从团结教育青年方面讲,也有这个必要。于是,他们就写信给赵世炎同志,请他出面筹备。在世炎、恩来等努力下,1922年6月,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即后来的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1922年8月我加入“少共”组织。不久,刘伯坚同志告诉我,恩来等倡议,需要筹集一笔钱作路费,赶紧派人回国,与团中央取得联系,接受领导,以加强团的活动。虽然大家当时生活上都很拮据,还是凑了一笔款子,李维汉同志带信回到国内,终于与团中央取得了联系。此时,陈独秀正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他来信说,不宜叫“少年共产党”,应改称青年团。我们建议,“少共”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附属于国内青年团,获得团中央批准。当恩来在1923年2月“少共”临时代表大会上宣布与国内取得联系的喜讯时,大家都非常高兴。
在“少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举赵世炎为书记,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1923年2月,由于世炎要去莫斯科学习,恩来接替他任书记。从此,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旅欧组织的主要领导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