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变革性创新:大企业如何突破规模困境获得创新优势
0.00     定价 ¥ 5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709032
  • 作      者:
    [美]加里·皮萨诺(Gary P.Pisano)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不仅是一本专注于技术创新的书。皮萨诺展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例子,对现实世界中商业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如果你是一位高管,或者是一位正在寻求创新的新兴领导者,这本书将为你未来的战略及其实施提供重要且实用的见解。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加里·皮萨诺(Gary P.Pisano),哈佛商学院教授。麦肯锡奖获得者。世界**的创新、战略、制造和竞争力研究者之一。创业者、企业家,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施洛克一起成立公司。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个公司都想成长,*成熟的方式是通过创新。传统的观点是,只有破坏性的、敏捷的初创企业才能创新,一旦一个企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企业的动脉硬化症就开始了。那么,深陷创新窘境的大企业之殇,灵丹妙药在哪里?

 

哈佛商学院教授皮萨诺,通过自己30余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咨询经验(他担任很多家大企业的顾问,也是很多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在书中介绍了从IBM到苹果公司的许多成功创新案例,并揭示了它们的成功之道:有的靠打造创新能力,有的靠识别尚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有的靠在熟悉环境或未知环境里打拼。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创新类型,包括常规型创新、颠覆型创新、激进型创新、结构型创新,等等。手把手地指导大公司建立创新战略、打造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文化,突破规模创新壁垒。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高管,或者是一位正在寻求创新的领导者,本书将为你未来的战略及其实施提供重要且实用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序言

大型企业很少被视为创新源泉。过去几十年里,一系列图书、新闻报道和讲座让我们习惯了一条“规则”,即企业规模扼杀了创新。舆论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组织僵化、曾经的主导地位不再巩固的困境,从而对创业公司“破坏性”的创新攻击无能为力。不幸的是,这一令人沮丧的故事已经上演了很多次。但事情的走向并不一定总是如此。

本书向所谓的教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不可避免地失去变革性创新的能力)发起挑战。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与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合作过——从最小的初创公司到世界最大的公司。当然,我见过许多大企业因为自身惰性、官僚主义、短视行为和文化而无法从事最新的创新。即使有些企业试图通过某种“创新举措”来恢复活力,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些案例似乎证实了规模大和创新不沾边的普遍假设。然而,随着我深入思考,我开始意识到,这一难以捉摸的问题的根本以及许多创新举措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与管理实践和领导才能有关,而非与组织规模有关。当然,组织规模使创新变得复杂,使企业难以维持或更新创新能力。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更多地将小型初创企业的经验与大公司相比),我愈加坚信,如果利用得当,企业规模实际上可能成为创新的优势,而非创新的阻碍。

带着“大型企业可以实现高度创新”的假设,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案例撰写和咨询之旅,以便更好地了解哪些管理实践能够使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创新能力。

我还深入研究了几十年来有关创新绩效驱动因素的学术文献。通过我的研究和经验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得出结论:公司的成长和规模并非意味着组织创新时代的终结。创新绩效源于战略、组织系统和文化的结合,这些都受领导层的影响。本书探索了成长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制定战略、设计体制和建立持续创新绩效所需的文化。

许多管理书都声称为复杂问题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在创新方面,我不相信存在这样的秘诀或配方。创新很难,提出成功的商业创新想法很难,创建能够不断创新的组织更难。世上不存在有助于创立持久创新企业的灵丹妙药或最佳模式。关于创新,不同企业有不同方法,因此我没有为即时创新成功提供简单的蓝图。相反,我为深思熟虑的实干家写下本书,他们都在寻求有充分根据的原则和框架,希望本书能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其组织的创新道路。创新路上总是荆棘遍布、充满磨难。我希望本书能在你的创新旅程中激励你,使你未雨绸缪。

虽然我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哈佛商学院从事学术研究,但我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我担任过企业顾问、公司联合创始人以及多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工作,使我对本书探讨的问题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实践与学术在本书中得以相互交融。在引用自己和他人对创新的学术研究时,我尽可能地使之通俗易懂。我希望写出一本严谨但不失活泼的书。

本书离不开许多组织和个人的帮助与支持。我很感谢哈佛商学院慷慨资助本书的研究。本书中使用的许多例子来自我撰写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在参考文献中都有列出),这要归功于哈佛商学院的资助。

除了学术研究和案例撰写,全球许多行业(包括制药和生命科学、特种化学品、医疗器械、制造业、金融服务、消费品、电子产品和电信行业)的公司都接受过我的咨询,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在复杂组织中经营的从业者面临的真正挑战。通过咨询,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假设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如何运作。从众多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对我来说价值非凡。书中许多章节都采用我的咨询经历作为案例。如果案例可能涉及公司专利或敏感信息,除非得到相关个人和公司的明确许可,否则我不会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

本书中涉及的大多数公司案例都来自公开信息,其中一些例子包括我碰巧咨询过或以某种身份与之相关的公司。为了与哈佛商学院的利益冲突政策以及我对透明度的个人信念保持一致,本书提到的公司中,我咨询过的、担任过董事的,或是相互之间有超过1万美元经济利益的公司名单如下:强生公司、基因泰克公司(罗氏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康宁公司、碧迪医疗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微软、泰瑞达公司和旗舰先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Axcella Health的主要投资方,我担任其董事)。

我十分感谢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他们是我强有力的智囊团。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肯特·鲍恩、金·克拉克、鲍勃·海耶斯和史蒂夫·惠尔赖特,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与埃米·埃德蒙森、威利·施和维姬·萨托的合作和教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书中的问题。我还要感谢哈佛商学院的院长尼廷·诺里亚,感谢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给予的友谊和支持。

我很感谢安德烈娅·凯茨,与她的一些对话让我认真全面地思考有关创新的问题,她对本书早期的大纲也提供了中肯的意见。我要特别感谢比尔·科齐对本书提供的有益评论,我俩多年来的交流为本书建立了基础。

我非常感谢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冯·希佩尔,自从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次见面以来,他一直启发着我的工作,在本书的几个章节中他毫不吝啬地提供详细的评论和建议。我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合作者兼同事弗兰切斯卡·吉诺,她对特定章节做出评论,为本书涉及的主题提供建议。

我尤为感谢阿歇特出版集团的编辑约翰·马哈尼。自从我们就图书出版计划初次协商以来,约翰便对我鼎力支持,他堪称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编辑。我还要感谢我的经纪人丹尼·斯特恩和他在斯特恩联合公司的团队从一开始就给予这个项目的支持和指导。

我的长期合作者莎伦·皮克再次甘居幕后,阅读、编辑草稿并提供有用的评论。这是我在莎伦的帮助下写的第三本书,我对她的每次付出都感激不尽。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助理杰西·舒尔曼尤为勤奋,为本书做了大量的背景研究。我特别感谢索菲·比克,她在准备出版手稿方面做的工作堪称一流。

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妻子爱丽丝。我十分清楚你为我的工作做的牺牲,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容忍我不间断的旅行以及我无数次突然的写作冲动(不管我们的两个孩子当时处于何种混乱场面!)。你的耐心和无尽的支持让我意识到,能够有你在身边,自己是多么幸运,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为本书做出的贡献。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与致谢 / 005

 

引 言 创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 001

 

第一部分 制定创新战略

 

01  开启创新之旅 / 023

   创新战略的规划与重点

   迷失于创新之旅 / 026

   创新战略的概念,以及你为什么需要创新战略 / 028

   绘制创新机会 / 032

   创新战略的框架 / 035

   在主场外创新的挑战 / 039

 

02  规划创新路线 / 041

    创建你的创新组合

    以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为罗盘 / 044

    平衡好商业决策 / 062

 

03  百视达遭遇了什么 / 067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竞争

    优步与传统出租车的区别 / 073

    商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 075

    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竞争武器:以网飞与百视达为例 / 077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原则 / 086

    结论:发展你的商业模式 / 098

 

04  派对真的结束了吗 / 101

   为什么你不应该总是自己吃午餐

    旧并不意味着过时:以大型计算机为例 / 104

   “自己吃午餐”逻辑背后的假设 / 106

    业务面临威胁时的策略 / 118

    结论:拓宽选择空间 / 126

 

第二部分 打造创新体系

 

05  到你的主场外去冒险 / 131

    搜索: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方案

    创新是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搜寻 / 135

    注意隐藏的客户:以杜邦公司凯芙拉为例 / 136

    扩大你的搜索弧 / 141

    寻找失踪的弹孔 / 142

    结论:提高搜索能力 / 153

 

06  综合:将各种想法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创新 / 155

   把碎片组合起来

   创新其实就是综合 / 158

   打造综合能力 / 166

   结论:做好综合工作 / 182

 

07  何时抓紧,何时松手 / 185

    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项目选择的艺术与科学

    选择的挑战:在两类错误的刀尖上 / 190

    对创新项目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 193

    对财务分析工具的(部分)辩护 / 195

    选择是一个学习过程 / 201

    基于工作假设构建方案 / 203

    用分析方法驱动问题而非提供答案 / 205

    培养激烈辩论 / 207

    保持开放心态,越长久越好 / 211

    结论:创建学习型创新体系 / 213

 

第三部分 建设创新文化

 

08  创新文化的悖论 / 219

   为什么企业文化不都是令人轻松愉悦的

   创新文化的特征 / 223

   结论:创新文化面临的挑战 / 237

 

09  领导者:企业文化建筑师 / 239

   重建企业的文化基因

   大规模地塑造创新文化 / 242

   你能(你应该)在大公司工作吗 / 253

   结论:建构创新文化需要全方位的领导力工具箱 / 262

 

10   如何成为变革性创新领导者 / 265

   变革性创新领导者的内涵 / 268

   21世纪必需之才:变革性创新领导者 / 274

 

 

注 释 / 277

参考文献/ 2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