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权威且全面的营销策略百科全书。全书深度分析了众多世界zhi名品牌营销案例。如:路易威登、汉堡王、福特、雪佛兰、麦当劳、乐高、强生、苹果、本田、沃尔沃、谷歌、新百伦、星巴克、宜家家居、可口可乐……他们是如何营销的?营销的套路到底是什么呢?
2.一本让你知道世界zhi名品牌营销背后考量深层次原因的精髓之作。每一个案例从营销的角度,用专业术语进行透彻分析,读完一个案例都有一种觉醒感。这些zhi名品牌它们logo、包装、色彩、广告等,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是什么?考量的方面和因素有哪些?
3.一本给所有想获得财富自由朋友的圣经。无论是销售公司的领导、普通销售人员,还是小小的店家,甚至网店,他们要想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快速实现营销变现,总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适合属于自己的方法。
4.一本让你学了就可以用得上的经典之书。书中的案例不仅是简单的教怎么营销,而是深入到企业的文化精髓,从品牌定位,广告语的提炼,企业文化的梳理,经营理念,产品的包装设计等众多方面入手,极大的提高了这本书的实操性,完全可以实现现学现用的效果。
全书深度揭露隐藏在世界zhi名品牌具体营销手法背后,无形又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法则,进而教会我们如何用世界zhi名品牌的营销策略进行普通产品的营销,以及如何将普通产品打造成zhi名品牌,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吸引力,进一步黏住客户,最终实现高效、完美变现。
同时,书中在互联网营销方面也做了详细阐述,对于如何实现“什么都没说,反而说更多”的营销奇效,给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如果你熟读了本书的经典品牌营销案例,并加以运用,你就能成为品牌营销高手。
第一章 消费者与你想的不一样
第一节 《三只小猪》里的狼做错了什么
从前森林里住了三只小猪,长大后,这三兄弟要帮自己盖房子,以避免自己被大野狼吃掉。猪大哥最懒惰,随便筑了间茅草屋。当大野狼来时,它只花了一口气就把草屋给吹翻了;猪二哥心想,既然茅草屋不行,盖间木造的房屋总足够抵挡狼了吧!却也被大野狼用两口气给吹坏了;只有猪小弟,它用心地筑了间砖瓦屋。最后这三只小猪都在坚固的砖瓦屋里避难,才使得大野狼无可奈何地离开。
2012年英国《卫报》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只小猪寓言故事,改编成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影片,作为符合自家品牌形象的广告:
●影片一开始,报纸头条刊载着:《大野狼遭三只小猪活煮》(Big Bad Wolf Boiled Alive)。起因是大野狼侵入第三间小猪民宅时,三只小猪们为了保命,合心奋力擒住大野狼,并把它丢进大水缸里活活煮熟。
●新闻曝光后,网络上网友的正反意见激烈交锋着。有人认为大野狼已经吹倒两家房屋,活该被煮;有人认为狼也该有“狼权”,无论如何,三只小猪不得未审先判、动用私刑。
●之后司法机关也开始着手检验查看“财产保护法”是否需要修改……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揭露,有人发现“曝光后的监视器画面里,大野狼疑似有气喘病!”这引发网友们的挑战精神,推测以疑似有气喘的大野狼,其肺活量应不足以吹倒房子!甚至媒体也开始分析报道,即使是身体健康的野狼也无法轻易吹倒茅草屋或木造的房子。会不会大野狼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案情一定不单纯。
●真相急转直下:法院判决,三只小猪是因为缴不出房贷才铤而走险的,利用大众对童话故事大野狼吹倒三只小猪房子的偏见,诬陷大野狼,企图诈领保险金。
●这个事件到最后,踩到英国社会大众的共同痛点:“因经济萧条,缴不出房贷”。此议题挑动英国民众的敏感神经。
这则影片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把互联网时代的好几个现象,描述得淋漓尽致:只看片面信息也不管真相是什么,就对自以为是的“事实”做出反应;任何议题都可以找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或者只抓住事件中的某一论述点,便开始无限上纲……
《卫报》以很不广告的形式来顺应时代发展,以“看见事件的全貌”为主轴,将专属于这个时代网友们特有的行为,做出完整的诠释。这让即使是身处在台湾的我们,对于这支影片的故事发展模式也并不陌生。
类似的剧本,在台湾地区也同样上演着。2016年相机大厂尼康的台湾地区代理商国祥贸易,与网络论坛巨头mobile01(mobile01是台湾地区一家专门讨论各种移动电话,移动设备、3C等产品和介绍台湾地区各景点的综合社区。),双方都是一方霸主。因为国祥觉得mobile01对自家相机的评测不公,且长期偏袒他牌相机;而mobile01则认为,厂商的手不能伸进媒体,尊严不容践踏。双方就在自家媒体上互相指责对方,各自有理,引发了网友论战。
事件起因于国祥在自家官方Facebook上写道:“为什么mobile01看不到D5&D500的评测?(作者注:D5&D500为尼康相机型号)其实尼康并未收到mobile01需借测的信息。”等不到Mobie01的秋波,便决定自己来做,公开招募普通用户撰写尼康相机的评测文章。这原本是品牌自己的事,却意外揭开一场第三方评测单位与品牌之间的内幕。
因为国祥这一番说辞,Mobile01不甘闷声挨厂商的批评,于是也直接在自家媒体上,由吉姆林账号刊登了一篇名为“合作与否是厂商的自由,但媒体尊严不容践踏!”的文章,“义正词严”地反击此次争端。内文不但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自2016年1月后便再也没有报道过尼康任何产品”的来龙去脉,还公开附上双方往来的内部信件,请网友公评“到底是谁对谁错?”
根据mobile01的说法:因国祥主观认定mobile01的产品评测文偏袒它的竞争者佳能,而吉姆林于文中也强硬答辩:“编辑部在mobile01内是完全独立的部门,不会有因为受到广告厂商的压力而影响到测试内容的状况发生。”文末写下:“合作与否是厂商的自由,但媒体尊严不容践踏!”的狠话之后,任由看热闹的网友,在两天内将讨论帖的回复跟帖热炒到超过了一千一百多则。
在这长长的回帖中,有网友看好戏地跟着mobile01大骂国祥贸易不够大气;但也有网友看不惯编辑的行为,竟然将内部文件公开,破坏合作诚信;更有网友扮起柯南,把该作者过去写过的文章,将尼康和佳能不中立的用词拿来逐一比较一番,试图证明国祥贸易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
如何,以上情节是否与《卫报》的三只小猪影片很类似?这种“随着事件发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更有人挖出别人没发掘的真相,最后变成大众关注,甚至改变规则”的现象,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就是品牌在21世纪所面临的处境。
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同样的事件放在公元二千年以前,绝对不会这样发展。因为当年没有社群媒体、可以不通过大众媒体便能使品牌发声的自媒体以及好事的网友搅局,mobile01与国祥贸易的事件在当代,顶多会演变成厂商与媒体双方当事人的私下相互抱怨,然后惊动了高层来出面协调,最后平和落幕,成为相机圈中流传的“乡野传奇”戏码。而如果将此事件放到过去,那就算是一方不吐不快,想要诉诸大众公评也得大费周章办场记者会才行。即使记者会办了,那也还得看记者朋友捧不捧场、对这议题感不感兴趣来决定曝光。这样的改变,正是旧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差异之一。
当所有人都察觉到消费者行为已经改变了,如果品牌不懂得如何顺应时代,被淘汰只是刚好而已。
第二节 新旧交替: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思维有什么不同
Google:用科技实现四十年前的梦想
最好说明新旧品牌思维差异的方法,就是“同一个产品,用不同的营销方式来呈现,会得出什么不一样的结果?”这个有趣的命题,通常没什么机会被验证,更无从知道答案。但Google在2011年底成立了一个名为“Re:Brief”的项目,刚好有机会让大家一探“同一商品、相同概念,在传统营销vs.互联网营销”的差别。
Google利用新的技术与科技,在相同沟通目的的前提下,重新解构、诠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典广告。这系列一共有四个品牌:Coca…Cola、Volvo、Alka-Seltzer以及Avis。在概念上,Google想要让过去的经典,从原本的电视或是平面广告等那些只能单向地与消费者沟通的广告呈现方式,转换为开始利用网络互动的特性,融合诸如社群媒体、手机、网络等数字时代的新科技,将当年广告需求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Brief重新诠释,让经典在荧幕再现。
《Hilltop》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可口可乐在1971年所拍摄的广告。当时可口可乐想传递的信息是:“让世人知道可口可乐不但在全世界畅销,同时也让你我之间的关系更热络。”在这个诠释的前提下,当年的创意总监比尔·贝克(Bill Backer)在机场等候班机的空当时,在餐巾纸上写下了“我要请全世界喝一瓶可乐”(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的经典广告词,再以这句话为出发点,发展出了举世闻名的可口可乐广告歌。
在广告影片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拿着当地包装的可口可乐,齐聚在意大利的山坡上高歌。只是“请世界喝可乐”的概念,碍于技术发展之故,在四十年前仅停留在口号上,观众们只能看着电视机自行想象“有人想请我喝可乐”的画面。
到了21世纪的今天,Google找了当年参与创意发展的艺术总监哈维·加博尔(Harvey Gabor),与Google的小组共同合作,通过科技与网络,让你“请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喝可乐”的这个梦想得以实现。
这个理念是这样运作的:当你通过电脑、平板或是手机网页观看这部四十年前的经典广告,在广告下方会出现一则Google横幅广告,询问你:“要送某人一瓶可乐吗?”在点击此横幅广告后便会跳出一个世界地图,你只要在地图上选择有放置改装过的可口可乐自动贩卖机地点(例如:纽约、东京,或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填上你想要给对方的信息或是录一段影像,比如说:你想要将可乐送给位于纽约的某人,并写上“享受这瓶可乐”,系统甚至会帮你自动翻译成英文“Enjoy the Coke”,完全免除你关于语言障碍的担忧。
按下送出后,可口可乐就会演示一段“将你的祝福,从你的所在地飞到指定地点自动贩卖机”的动画。当自动贩卖机感应到有人从机器前经过时,就会发出提示告诉那个人:“嘿!有人要送你一瓶可乐。”当对方看到贩卖机的信息并点击后,便可得到一瓶免费的可乐,并且还能立即通过贩卖机用文字或是影像,回复对你的感谢。同样地,对方也不用担心语言问题,Google会自动替他将想说的话,翻译成你的语言。
可口可乐将相同产品的同一概念,经过重新诠释的例子后再前后对照,就是很典型的旧思维品牌与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差别。
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品牌与消费者的认知落差
如果我们用“Re:Brief”项目中的可口可乐案例,来检视台湾地区品牌是否随着时代演进而转变了思维,不难发现许多品牌的营销行为和策略,与品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落差,实在大得惊人!
对90后的消费者来说,适应互联网环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这也不是他们刻意为之,而是整个生态形塑而成的。但对现在仍掌管品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消费者来说,这些与过去不一样的消费者行为,已经由不得你想不想理解或学不学习,而是你不得不关注他们。
在本章节的第一个段落,我们想谈的重点就是:在互联网时代科技与网络的带动下,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改变:
挑战、协作、主导。
这三个改变对于品牌营销的意义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发展营销策略?
自 序
前 言
第一章 消费者与你想的不一样
第一节……《三只小猪》里的狼做错了什么
第二节 新旧交替: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思维有什么不同
第三节 如何应对挑战
第四节 如何互动协作
第五节 敢于主导
第二章 如何让观众主动选择你的品牌
第一节 如何引发观众的共感
第二节 如何引导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
第三节 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你的千言万语
第四节 如何抓住每一个隐形的营销机会
第五节 怎样做到话不多说,却能表达更多内容
第六节 如何创造被分享的可能
第七节 品牌如何帮消费者找话题分享
第三章 营销和欺诈,常常仅有一线之隔
第一节 消费者到底为什么买下它
第二节 消费者希望从品牌中得到什么
第三节 盈利品牌做公益
第四章 旧的营销模式能够教会我们什么
第一节 怎样充分利用社群营销
第二节 消费者愿意帮品牌做什么
第三节 品牌忠诚到底有什么用
第四节 究竟,怎么操作社群营销
第五节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内容营销
第五章 消费者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品牌
第一节 不一样的营销思维
第二节 怎样抓住对的感觉
第三节 实体活动是为了什么
第四节 如何全方位的与消费者沟通品牌价值
第五节 怎样让消费者喜欢你
第六节 务实路线的正确行走方式
第七节 怎么样让促销变得有意义
第八节 如何察觉出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致 谢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